[音乐]
[音乐] 我们前面看到了一个
年轻人热血沸腾的马拉松 看到了青年人的那种人生观,非常的激动人心啊。
然后我想看一看 那属于青年人的,但是如果中年人,老年人
不那么朝气蓬勃的人,他们在跑马拉松的时候会有哪些感受呢?这里面
先给大家提出另外的一种思路跟叙事方法,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个影片
[音乐]
[外语]
[外语] [外语]
[外语] [外语]
[外语] [外语]
[外语]
[外语]
[外语] [外语]
[外语] [外语]
[外语] [外语]
[外语]
[外语]
[外语]
[外语]
[外语] [外语]
[外语]
[外语] [外语]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我相信大家看完这部影片的时候会感受到的是一种 浓浓的诗意吧。
所以这里面 我可以提出来一个新的叙事的方法啊,一个叙事的思路就是
我们可以用一种诗意的微电影去呈现 马拉松这件事情。
我想从每一部影片挑选一个角度啊,来呈现
微电影当中的诗与画,微电影当中的诗与事、 诗与乐
诗与情跟思,这四个方面 来探讨一下诗一样的微电影,我把它称为诗话叙事微电影
它们的一些本质特征,创作思维 下面呢我们先感受一下诗的魅力吧
《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整首诗词,格律工巧严谨 抑扬顿挫,语言也高度凝练
意向又非常的丰富贴切,给我们 一种余味缭绕的这样的一种感觉
所以其实我们可以从这样一首词里面,我们可以感受到
诗意的美,那么其实诗话微电影 其实特别像这首诗,我觉得它首先得具有一种在画面上的独特的美感
所以呢,我这里面想把它归结为三点:物的选择,镜头的运用 色彩与光影所造就的唯美的质感。
我想从这三个角度去谈一谈 诗话叙事微电影当中,诗意画面是如何打造的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慢》这部诗话叙事微电影 [声音]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 向往,开始回头
世界越快
心则慢
>> 对于日常生活以及细节的关注
会让诗意从里面产生出来,就像我们刚才看的《慢》的这样一部影片 这部影片其实,我们先大概的梳理一下吧
这个影片设定的是一个 50 年代的一个背景,这个人物呢就金城武饰演的这个人物
是那个年代的一个文人作家的这样一个 形象。
他在这个片子里面梳起了油头,穿起了西装 体现出了 50 年代一个成熟的有气质的一个知识分子这样的一个形象。
这个环境空间 台湾 50 年代一个非常典型的一个日式的一个家庭环境空间
非常的清雅,有禅意的这样的一个空间。
他在这样一个空间里面听音乐、 煮茶
站在窗前听风的声音,写毛笔字,好像时间又回到了当年那个用书信来往的
生活有条不紊的,缓慢进行着的这样的一个 时代里面,一种复古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
我们讲的是物的选择的这个方面,所以呢我们来看一下影片当中是如何
选择,或者说他选择了哪一些物,来营造一个这样诗意的氛围的
我们刚才说,影片中插入了大量无生命的一些物件的特写镜头。
这些物件都是我们现在 不怎么常见的,然后它以非常细节的方式把它 呈现出来。
物跟物之间没有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 然后他做的这些事情,事情跟事情之间
时间的顺序之间,也没有必然的联系。
也就是说这里面 它的物的选择有着一种内在的逻辑性,那这个内在的逻辑性是什么呢?
其实就是跟这个影片主题息息相关的,就是在上个世纪 50
年代的文人们 那个时候,他们所经历的一种精致的缓慢的一种生活状态
状态,其实是这些物的选择的时候,所遵循的一个内在的原则
选择具有可以代表慢生活的物件 所以你看:包括铁壶,包括喝茶,包括逗鸟
包括听唱片,这些行为,或者说跟这些行为 相关的物件的选择,让我们感受到
在我们现在这样高速发展,高速运转的这样一个社会里面 我们所向往的一种悠闲的、
一种有品位的一种生活的象征了 另外一个方面的物的选择固然重要,这个是我们很前提的一点
其实这个影片,它的这种诗意的营造 其实更多的还是在于一种综合的运用。
首先我们来谈一谈 镜头的运用。
特写镜头,长镜头,全景或者远景镜头 高速拍摄的,缓慢播放的慢镜头
这些镜头的合理应用,其实都会增加画面的这种诗意的效果
我们看向这样《慢》这一部影片里面,就首先它们运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特写镜头其实在针对物的描写的时候,会产生出一些独特的一些诗意的效果
主观的呈现了一个一个物件 它们所代表的慢生活的象征
同时呢,也结合影片拍摄当中 所运用的慢动作,播放的时候慢动作这样的一个特色
给我们呈现出来了一种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又
充溢着这种东方的禅意的这样的一些 诗意的感觉。
所以呢,这部影片很多用的是 特写,包括慢镜头这样的一个运用。
那 当然不同的影片它可以有不同的这样镜头选择的一个组合 景别的一个组合。
但这里面我想提到一点啊,就是特写镜头的运用
尤其是要在院线上映的一些影片,你们会看到它们里面的特写镜头,其实用的是非常谨慎的
因为首先,特写镜头对画面的质感要求其实会非常的高。
同时呢 我们都知道说在院线上映以后,特写镜头的出现其实会不知不觉给观众 一种心理压迫感。
我们要去猜这个镜头拍的是什么,大特写特写到我们看不出来这个被摄对象是
什么,所以我们马上从影片流畅的叙事当中 灵动的情感当中我们就跳跃出来。
我们就想他拍的是什么?我是不是没看清楚? 我们又无法沉浸在影片的观影里面
包括很多人在实际上也是,他有意的避免过多的使用特写镜头 那我们同学会说,那这部影片为什么有那么多特写镜头呢?
我想说这部影片,它其实是基于网络放映的 它的拍摄初衷不是为了大家在电影院看
所以这里面就有一个镜头使用上的一个差异性的问题了。
同时那些大景别的镜头 尤其一些环境的全景,或者远景镜头,其实对于营造诗意的效果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这个片子里面,它的很多大景别的镜头,尤其是远景镜头 它其实跟空镜头有关的。
空镜头指的是说画面中 做自然景物或者场面的描写,而不出现
人物,这里面人物主要是指不出现与剧情有关的人物。
所以呢空镜头 并不是空的,首先有些时候人来人往的这样一个场面的交代镜头 它里面是有人的。
另外一点呢,空镜头的 空虽然没有人,但它其实是饱含着一种情绪 一种情感色彩在里面的。
所以很多物件 合理的运用镜头都会营造出一些诗意的效果
同时呢,长镜头的应用也是我们诗意效果营造的时候,一个不可或缺的一个手法
长镜头是指用一个镜头,对一个场景、 一场戏或者一个过程进行连续不断的拍摄
可以再现事件发展的真实过程和真实的现场气氛。
那么《慢》这部影片里面因为没有长镜头 所以我就挑选了另外,我非常喜欢的电影《青木瓜之味》里面的一个长镜头
梅这个女孩儿长大了以后,她到了另外一户人家 给全少爷,给这位独居的全少爷当丫鬟
这个少爷其实是她年少时就倾慕的一个对象
在来到这里之后呢,导演用一系列的镜头来表现她对
这位少爷照顾的无微不至,尽职尽责这样的一种状态
我们看一下这个段落
[音乐]
[音乐] 这个段落开始的长镜头
镜头跟着她从角落开始,逐一把房间的灯点亮 一直点到少爷钢琴上的台灯和蚊香
她一直安安静静,努力不发出声音打扰正在静心写曲子的 少爷。
我们也随着这个镜头看清楚了少爷家的精致摆设 他的高格调的审美趣味,以及屋内屋外大量出现的绿色植物
之后的镜头呢,跟着她逐一浇花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里面的那个长镜头,是它表现她煮好了饭菜,从厨房
这个佣人专用的地方通过一个走廊
慢慢进入到主人的诗画空间
略微漫长而曲折的走廊的设计 包括说她在这个楼廊里面走了一段时间,暗示着她
以佣人的地位,随后慢慢慢慢地成为这个少爷的伴侣,而成为这个房间
主人的角色这样的一个暗喻在里面 [音乐]
[音乐] 跟随着镜头看到她很用心的摆好 饭菜跟碗筷。
走之前的那个细节,你看她还不忘整理一下碗筷的位置
可见她对少爷因爱而产生的用心
这一组镜头里面,前后的两个长镜头呈现出了油画般的质感 非常唯美的镜头。
在这个段落中间的特写镜头 梅在浇花的时候看到荷叶上的青蛙,然后她用脚去撩拨这个安静的青蛙
影片当中好几次运用了青蛙的这样一个意向 特别是像这个镜头里面,其实我们感受到的是梅
这个因为倾慕全少爷 她的那种爱意萌动的感觉
那种青春萌动的意向,其实我们都在这个特写镜头里面感受到了
而青蛙的功能在后面也一再的出现,青蛙
也作为一个背景的声音在预示着这对年轻人 他们之间的这种情感情绪的波动。
所以其实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影片的诗意 它除了意向的准确的选择,然后呢对于镜头
特写、 大特写,以及长镜头的合理运用,让这部影片呈现出了
非常精致的,非常诗意的这样的一种画面的效果,一种视觉
效果,同时它里面所蕴含的情绪又是很朴素很真实的
另外呢,其实《青木瓜之味》里面所呈现的唯美的这种质感呢,其实是用光影 构图,包括镜头运动共同构成的。
美术指导对于整个现场的雕刻 然后呢,摄影指导对于整个光影构图的一个塑造,包括这里面造型师、
道具师这种刻意的安排 这些人的通力合作,才造就了这些影片当中 非常唯美的画面。
所以呢我们可以看到,正是这里面物的选择,镜头的选择
以及色彩光影等唯美画面的一个营造,来传达一种意义深刻 含味隽永的这样的一种诗意的效果。
而作为视听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听 它也可以通过音乐、
旁白 画面剪辑所形成的旋律,来共同构成 诗意微电影当中的听觉上的诗意韵味
我们来看一下《吉他制作》的这部影片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片中将吉他的弹奏画面贯穿于整个
吉他的手工制作过程,一个一个极其考究光影构图
的镜头,一个一个这位大师制作吉他的动作细节,通过吉他乐曲生动流畅地
组合在一起,仿佛抓住了一个一个飞逝的瞬间所捕捉到的印象 以色彩还有光线的和声,结合了音乐构成了一曲动人的旋律
把诗意、 画面和音乐三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吉他制作手艺、
吉他的乐音特色,吉他的乐境等都 进行了形式丰富地、 生动地描写。
绘声绘色地再现了 细致入微的吉他手工制作过程,以及那千变万化的旋律音响的风采。
让我们感觉到这 不仅仅是个描述吉他制作过程的一个叙事诗,更像是一首展现音乐巨大魅力的 一首美丽的诗篇。
其实音乐对于诗意微电影在听方面的这样的一个增光添彩在 很多电影里面都可以找到。
比如我国非常优美的诗意电影《城南旧事》,那句"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如今依然回响在那么多人的心中。
所以我们说 音乐作为影片中重要的一个补充,同时也是一种情绪的描摹
与添加,形成了一种高度和谐的声画统一 给我们一种余音缭绕的这样的一种效果。
同时呢,台词、 旁白包括出现的文字的一些诗化处理 也会增加我们整个影片的韵律感。
比如说 在《慢》这个微电影里面,它就出现了这样的一些文字 速度是迷,让人迷醉。
纯粹的速度带着身体往前冲,向往却开始回头 这些旁白文字都饱含着优美的笔触、
舒缓的节奏,又具有诗的 丝丝的韵律。
又像《水手之歌》当中老人的散文化的独白 以老人的身份娓娓道来,老人的海上生活经历、
老人家庭 情感的一些纠葛,这样的独白其实一方面增加了我们对故事真实性 的一种接受跟理解。
另外一方面,又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丰富了人物的性格内涵,表达了人物的情感体验 让我们跟剧中的人物、
跟片中的情感又 拉近了一步、 产生了共鸣。
同时独白可以较为直接地 对于整个叙事的节奏进行一定地把握跟控制,让我们觉得当在每一个
情绪积累到高点的时候,一句独白可以让它降为平缓 或者在高潮之后,又将它拉回到客观。
让观众的情感与片中 人物的心理状态保持一致。
同时呢在旁白或者台词或者文字的设定上面
要取得音乐化的节奏跟优美的效果,不仅在个别字上面要响亮优美 更重要的是整句、
整段的节奏要鲜明、 铿锵有力、 抑扬顿挫
在旁白设定上面一定要突出口语化的特征,使语言折射出语调、 音量、
手势 以让观众在这样一个真实的、 情感流露的独白里面,来获取对这个朗读者,对这个 人物身份跟情感上的认同。
所以呢,音乐旁白台词,或者一些配的文字
这些方面的诗化处理都是诗话叙事微电影当中诗化在场的一种重要的存在 而我们前面讲的叙事讲的画面的营造
节奏感的音乐的营造,其实主要的目的都是为了来传达某一种 情绪,或者传递某一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