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解了李楊之間的真情本質之後,再看李白這一組〈清平調詞〉,
就可以清楚把握詩人的創作宗旨,以及精確的分析這一組詩的藝術高度。
請各位注意:李白的手法非常的一致,而在一致的主軸中又有
著精密變化的層次,所謂的主軸就是以楊貴妃為中心,以名花、
美人為焦點,三首中每一首的前兩句,都是牡丹和貴妃互相融合
然後從她們的顏色、香氣各方面來加以皴染,互相的烘托強化,但又有輕重的不同。
第一首的前兩句是以貴妃為主,牡丹花則是比喻和陪襯,因此第一句:
「雲想衣裳花想容」,就是說貴妃霓裳羽衣猶如天上 的雲彩輕柔飄逸,而牡丹花就有如她豔麗的容貌。
「想」這個字是一個明喻之詞,就是明白進行比喻,它和「如、若、
仿佛、好似」等等這些詞彙,都是明喻的語詞。
至於第二句的「春風拂檻露華濃」就從牡丹切入,說明花想容的容有多麼地美麗。
到了第二首的前兩句則是以牡丹花為主,然後再帶入貴妃,請看第一句,它說
「一枝紅艷露凝香」,進一步渲染了「春風拂檻露華濃」的感官之美,
緊接著,「雲雨巫山枉斷腸」,就轉到了貴妃身上。
然後到了第三首,就名花美人沒有輕重之分,一開始的
「名花傾國兩相歡」,就合寫貴妃和牡丹兩者相提並論,一體呈現。
由此可見,用花來類比美人,雖然是一個傳統 常見的寫作套式,但是李白還是運用連張結構的優勢
分三首表現出錯落有致的層次感,以至於不會流於僵化的陳腔濫調。
但是我們還是必須注意這一組詩中還有第二個
結構上的主軸,也就是每一首詩除了前兩句以名花和
貴妃互相融合之外,每一首的後兩句,都改用其他的美人來作類比,
從第一首的西王母,到第二首的巫山神女、趙飛燕,
貴妃的美麗和地位就越來越鮮明了。
請看第一首:「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群玉山、瑤臺,都是西王母的住處,像《山海經‧西山經》裡面就記載
「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而根據《太平御覽》引述了《登真隱訣》所說
的:「崑崙瑤臺,是西王母之宮,所謂西瑤上臺。」至於「會」這個字
是「應該、應當」的意思,跟今天的用法並不一樣,而「若非群玉山頭見,
會向瑤臺月下逢」這兩句,就是把楊貴妃提升到神話人物的地位,
不以凡俗的人間層次,以免降低貴妃的角色跟尊貴。
到了第二首,李白還是延續超現實的範疇來比擬楊貴妃,因此他接著說:「雲雨巫山枉斷腸」。
這用的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典故,也就是宋玉〈高唐賦〉中所說的: 楚襄王遊於雲夢之臺,望高唐之觀,
獨有雲氣繚繞,一問宋玉才知道,那雲氣叫做朝雲,是巫山神女
所遺留下來的形跡。那段文字是說:「昔者先王嘗遊高唐,
怠而晝寢,夢見一婦人曰:『妾,巫山之女也。為高唐之客。
聞君遊高唐,願薦枕席。』
王因幸之,去而辭曰:『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
旦暮視之,如言。」
也就是跟他說的一樣,「故為立廟,號曰朝雲。」
請注意,這個故事其實隱含了古代祈求豐收的聖婚儀式,
只不過因為去古已遠,解離了其中的嚴肅意義,只留下浪漫的色彩,
也就形成了「巫山雲雨」、「高唐陽臺」這一類的性愛語彙。
而李白用這個典故的意義從結構上來說,他是把美人的存在範疇移位到另一個層次,
因為西王母是神話世界的女神,遠遠超越於人間之上,而巫山神女則是山中的女神,雖然
也是超現實的存在,但是已經可以活動於人間的山水中,而且跟人間的帝王
可以直接接觸,形成了人神之戀,因此它更接近於人類的世界。
然後,「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就完全進入人類的範疇,李白從
過去的歷史中尋找足以匹配貴妃的絕代佳人,因而漢成帝的皇后趙飛燕就雀屏中選。
你看,從天上到人間,從神話到傳說再到歷史,然後從
歷史的過去再到眼前的當下,這種空間與時間雙重的漸層設計,
將古往今來天上人間的美麗精華,都匯集於楊貴妃身上,
極力呈現貴妃的無與倫比,也證明了李白的精心安排。
當然,楊玉環之所以能夠成為楊貴妃,
乃至於楊貴妃之所以能如此風華絕代,都必須歸功於唐玄宗的寵愛,
因此,這三章最後就歸結於「名花傾國兩相歡,常得君王
帶笑看」,請你們注意,前面那兩章,都是對楊貴妃濃墨重彩呈現
的美麗形象,而這個美麗形象之所以能夠在皇宮中,綻放出萬丈
光芒,燦爛生輝,那是因為她受到了帝王的專寵、帝王的無限疼愛,
因為太陽出現了,在太陽的照耀底下,最美的花 最美的女性,都散發出最耀眼的光輝,互相輝映,
因此才會「名花傾國兩相歡,常得君王帶笑看」,這才是真正的壓軸。
而名花傾國兩相歡的完美,又反過來令君王渾然無憂,就在這
「沉香亭北倚欄杆」的所在,足以「解釋春風無限恨」,
這是一個百分之百的無憂無慮,可以忘掉人間所有的缺憾、所有的悲哀不幸的
一個最完善的樂園,而這個樂園完全就是一個愛情王國,
根源於百分之百的晶瑩剔透的、完美無瑕的、空前絕後的一段戀情。
由此可見,對貴妃的歌頌就是對玄宗的讚美,卻又讚頌得如此
優雅浪漫,不著痕跡,一切都融合到那真摯濃烈的愛情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