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讲东坡词如何确立清婉、悲切 以及激昂、豪荡的两种词风
这两种词情在密州 后续有很好的发展
夏敬观在《手批东坡词》里面说 他说
东坡词如春花散空 不着迹象
使柳枝歌之 正如天风海涛之曲 中有幽咽怨断之音 此其上乘也
若夫激昂排宕 不可一世之慨 陈无己
所谓的「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乃其第二乘也
清婉以及激昂的两种词风
大抵是在密州时期正式完成
这个时候东坡写的两首〈江城子〉分别地展现了这两种不同的风貌
东坡初到密州正是年终岁末之时
密州位于山东半岛的西南边 治所在诸城
东坡在〈超然台记〉形容这个地方是「风俗朴陋,四方宾客不至」
一向爱朋友、喜欢游山玩水的苏东坡 纵然面对那样窘困的那种环境 心情难免低落
在熙宁八年元宵佳节 东坡刚到密州过的第一个元宵节
东坡就写下了到密州后的第一首词 〈蝶恋花‧密州上元〉是这样写的 他说
灯火钱塘三五夜 明月如霜 照见人如画
帐底吹笙香吐麝 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 击鼓吹箫 却入农桑社
火冷灯稀霜露下 昏昏雪意云垂野
对照杭州之前的灯节 「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那样的清丽景象
这个地方呢却是「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那种低迷、阴暗的一种意境
难怪东坡又说「寂寞山城人老也」那种感慨特别地深刻
偏处山城、人也老了 东坡此时的寂寞之情是相当深沉的
顺着这份情绪过了五天之后 东坡就写出了一首相当有名的悼念亡妻的作品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东坡说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 自难忘
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 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 正梳妆
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 短松岗
这个东坡在他生命中最重要的有几位女性
一个是他的母亲 程太夫人
另外东坡有妻妾三人 王弗、闰之还有朝云
恰好妻妾三人皆姓王 那是很巧的一件事情
东坡第一任妻子王弗是眉州青神人
乡贡进士王方的女儿 小东坡三岁
十六岁时候就嫁给了东坡 她知书达礼、能记诵
性情很好、很安静 嫁入苏东坡家之后 侍奉翁姑非常地恭敬
婚后第二年 东坡就随着父亲赴京考试 王弗就留在家里面侍奉婆婆
第二年程夫人去世 东坡就奔丧回家
母丧之后东坡就兄弟随父返京 王弗还有子由的妻子史氏也随行
从此两个人就开始品尝了甜蜜的夫妻生活
王弗精明干练、明白事理 她尊敬苏东坡、也欣赏东坡的才华
但却也担心他心直口快 东坡也太容易相信别人了
东坡在凤翔当签判的时候 每有客人来访
王弗总是站在屏风倾听他们谈话 如果发现说话模棱 或者刻意逢迎的客人
她就会劝东坡疏远他们 东坡就非常佩服太太的识见以及眼光
然而这种夫妻恩爱的生活维持了没有几年 在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的5月 东坡还京才三个月
王弗就在京师病逝 享年二十七岁 留下一个儿子苏迈
东坡在悲痛之中 暂时将她安厝在汴京的城西
等到第二年苏洵(他的父亲)也逝世了
东坡兄弟就护着父亲的灵柩还乡 同时也将王弗归葬在眉山
弗出 东坡就续娶王弗的堂妹闰之为妻
隔了十年后 四十岁的东坡刚到密州不久
就在正月二十日的晚上梦见前妻 就又写下这首悼亡词〈江城子〉
所谓「十年生死两茫茫」 夫妻生死相隔、彼此十年都没有对方的消息
十年的时间如此漫长 却又茫茫而难以释然 但是东坡却是「不思量,自难忘」这看似很平淡的六个字
好像矛盾、但却蕴含了很深挚的情意 不必刻意去思念 自然无法忘怀
因为太太已经成为生命的一部分了 自然永存心中、忘也忘不了
以前朝夕与共、无话不说 现在呢孤坟远在千里之外
连到坟上向她诉说自己凄凉的心境 也是不可能的
但退一步想 东坡说了「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假设两个人能见面了 可能会带来更深的悲痛
妻子去世时候才二十七岁 时间在她的身上就停驻在那一刻
活在想念她的人的脑海里面 永远都是那种青春的容颜、不曾老去
然而人世间的苏东坡却无法不受时间推移而影响、有所变化
所以呢即使两个人再相逢 东坡说了
我还记得你 恐怕你怎么样也认不出我了 因为在这十年里面
生活的折磨、岁月的摧残 已经变得太多 不只容颜变老 心智(也)已非昔日
有什么可以告慰的呢? 纵然知道相见不如不见 但终究难以遏制思念的一种深情
所以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下片就写东坡梦中的情境 鲜明如在眼前
东坡说了「忽还乡」那个「忽」字写得非常地惊喜 「小轩窗,正梳妆」太太的家居生活一如往日
这也许是东坡夫妻甜蜜生活中的一个缩影 一入梦就自然浮现
但东坡似乎无法改变现有的身心而进入梦中
已不年轻的自己与青春如故的妻子晤面 因此换来的却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情况
或许这正是东坡所意识到的「相逢应不识」的一种情状在梦中依然作用
最深的爱、最凄凉的情 千头万绪 不知道怎么用语言来表现
使得无言以对、默自体会 最后呢东坡只能「化成千行之泪」
这当中当然包含着人世的无限的心酸 梦醒了回到现实世界 依然是恒久的那种伤痛
东坡说了 年年岁岁、每当想起明月照耀的晚上 一片矮松的山岗的画面
那是千里孤坟的所在地 总教人呢为之断肠
上面提到了思乡的泪、别恨的泪 到这首词东坡写出为亡妻而流下的眼泪
所谓生离死别几个面向 东坡写下泪的词篇
更加深化那种无尽的哀伤 这种哀伤呢东坡认为
只能藉年年的思忆去弥补 明明如月就是永恒的见证
悼亡诗最先开始在晋朝的潘岳 他(透过)藉物的描写
居家的遗物的铺陈、亡妻声容的记忆 表现出一种睹物思人的情怀
到唐代元稹的〈遣悲怀〉三首 叙述贫贱夫妻的哀愁、也表现了对亡妻的愧疚之情
而东坡这首悼亡词呢 写王弗逝世十年之后重新触发的一种伤痛
情绪的起伏也许不如元稹诗歌来得那么急切 但是一种凄怆的一种感叹 就过之
东坡刚到密州这座寂寞山城 已经有「人老也」的感叹
其实在离开杭州赴密州的途中 东坡词(刚才也谈过)已充满了慨叹老病之余
到密州不久 突然写下这首〈江城子〉悼念亡妻
所谓生离死别东坡已经长期领受
如今又添上一种更深刻的死别之诗 就更加无敌了
其实在这首词里面 就是正是纠结着东坡夫妻之情 以及他的故乡之思
他对亡妻的哀悼 不是一个个人的一种失意而已
其实这种哀悼也充斥着一份徒然失落的青春理想与岁月 藉对亡妻的思念 哀悼一份理想的消逝
那从另一方面 东坡的这种老病之感也没有完全停止
作为地方的太守的东坡来到密州 那个比较贫穷的地方
加上那个地方历年来也有蝗祸(蝗虫的灾难)、盗贼也甚多
所以东坡在驱除蝗虫、缉捕盗贼的工作
一个时效中 当然从另一方面也重获了一点点的信心
东坡在熙宁八年 因为旱灾的缘故去常山去祈雨
后来果然得雨了 他再往常山去酬谢 途中与他的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
后来就做了这样的一首词〈江城子.密州出猎〉
词是这样写的 他说 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 右擎苍
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 亲射虎 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 又何妨
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 射天狼
熙宁八年 东坡担任密州知州 这年冬天他到常山祭祀
最后就一时兴起 做了这首满怀豪情的词
古人呢一般来说 因为四十(岁)就称老了 这是很平常的事情 这个时候刚好东坡四十岁 所以自称老夫
实际上对老呢 真的有一个很实际的深刻感受
东坡是去年秋末离杭一直到密州任所 都有浓烈的岁月飘忽之感
他的词我们刚才也谈过了 充满了许多的老病之叹
那所谓「老夫聊发少年狂」东坡想藉一些表现来证明 自己还没老、尚有能力、有作为的意图是相当明显的
怎么样会表现少年的狂态呢?
东坡亲自带领部队部属去打猎 由个人的英姿、场面的盛大
写到了效仿孙权射虎以比喻自己的豪壮
上片的语调气势显得是相当朗畅、而激昂的
左手牵着黄犬、右手擎着苍鹰 东坡显示出一派英伟的神气
那众多头戴锦绒帽、身穿貂鼠裘的随从
千骑齐出 席卷平缓而辽阔的山林
这是词的世界里面从没出现过的一个大场面
不仅如此 连全城的老百姓都出来围观 整个画面更是热闹欢腾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 无疑更激发起东坡的豪情 所以东坡说要「亲射虎,看孙郎」
以报答大家的盛情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