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它调查方法搜集到的数据一样,案例数据在使用之前也需要进行质量评估。
与其它调查方法不同的是,对案例数据质量的评估是在搜集评估应用的同时进行的。
与此同时,在数据搜集质量评估的同时,其实也在进行数据的分析。
这一节,我们讨论案例数据质量与数据分析。
对案例数据质量的评估,与其它调查数据的质量评估在方法上并没有不同。
对可以采用信度和效度评估的数据,当然也采用信效度评估,不过对方法的具体应用
还是有自己的特征。如果有问卷调查数据,
包括采用了指标和量表的数据,就可以采用问卷数据的评估方法,包括采用信效度方法。
如果是多重的,多案例的,非问卷的数据, 采用信效度检验就没有用武之地了,方法与数据不匹配。
因此通常采用交叉检验的方法,用一个数据检验另一个数据,
再用另一个数据检验已有的结论。
通过数据链,就可以形成对数据质量的评估, 质量的指标通常为数据链之间的关联性,
数据链之间的关联性强,数据质量就好。
如果数据之间互不关联,这就说明在数据搜集、 主题收敛中,可能根本没有搞对主题,或者主题没有收敛。
在数据质量评估的同时, 通过对数据的探索与分析,便进入到分析阶段。不过在数据分析之前,
还需要确定分析的策略。
案例研究的分析策略,与其它分析并无特别的区别,依然要在既有理论的基础上
不管是对既有理论进行修订,还是进行理论创新,都要在既有理论的基础上来进行研究。
在这个基础上要考虑竞争性的理论,或者竞争性的关系模式。
还要建构符合案例研究特点的描述解释模式分析框架。
在案例研究中,主要的分析技术,第一模式比较,比如费孝通的《云南
《云南三村》。还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对中国乡镇企业的研究。第二竞争性解释
比如项目人员的能力变化,在实践中学习,就相当于 先学习再实践的竞争性解释。
第三时序逻辑,依据事物发生、发展的时序 及其相关因素的关系,或事物之间的逻辑及其相互关系,
对事件、现象、政治的后果等进行描述获得解释。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们用模式比较作为例子,来看看案例研究的分析策略。
从理论假设开始,根据理论假设就可以预测事物之间的关系模式。
也是在搜集数据的进程中, 头脑里不断地闪现的模式,随着数据搜集的进行,
从数据中就会逐步地归纳出另一个模式,这个模式 不是从理论出发的,而是从数据出发,依数据
归纳出来的,如此在预测模式与归纳模式之间,
就会出现张力。正是在这个张力之下,通过两个模式的比较、修订、甚至重构,
就可以获得最终的案例研究的结论,事物之间的关系模式。
数据挖掘中的建模,运用了同样的方法,我们来看例子。
费孝通的《云南三村》,预测模式就是人口与土地之间的关系。
直接影响了村庄居民的升级模式, 预测模式的理论来自于江苏省吴江县的开弦弓村。
预测模式的案例对象则来自于云南省陆丰、易门、玉溪的村庄。
被称之为陆村农田,易村手工业,玉村农业和商业。
一种理论,三种从案例数据中归纳的模式, 相互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印证关系,非常的漂亮。
同样,小城镇,大问题,也是通过多个 小城镇案例的比较,检验了小城镇兴衰表现的
人口聚集与农商之间的关系。
这些例子告诉我们,多案例的检验 有助于确认模式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同样不同数据来源,
对预测模式的检验,也有助于确认模式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案例研究与概率性研究一样, 不是没有误差的研究,
如果说在概率性研究中,误差的大小可以用于测量概率性模式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那么在案例研究中,反例的多少,以及反例 问题的本质性程度或竞争性解释的优势,
是测量案例性模式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的依据。
对反例的处理,是案例研究必须面对的任务。
对待反例关注的重点是反例的特征,是本质性的,针对
案例性模式的反例,还是现象性的,针对案例个别特征的反例,
比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乡镇企业发展的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 在小城镇,大问题的意义上,
就属于现象性反例,没有对农业与商业之间的关系模式构成挑战,
反倒是证明了,农业与商业之间的关系模式有不同的形态。
而对竞争性解释的处理,则需要观察, 是同一个维度的竞争还是不同维度的竞争,比如项目人员的能力变化,
就是在同一个维度的竞争,也就是项目人员的能力是从哪里来的? 如此看来,案例研究的解释逻辑同样
也遵循研究循环,大家还记得这个图吧?
从知识开始,到观察,到抽象,到测量,到检验,然后又回到知识。
与概率性研究不同的是,案例研究从理论和 初识命题开始,形成假设,然后找到初识案例,
建构初识命题,根据搜集到的案例,进行 初始的案例分析,然后再做模式的比较、修订,
再做理论的修订,修订后再进行模式比较, 再找证据链,如此循环往复,通过复证,得到案例研究的结论。
中间循环往复的过程,数学中叫迭代,这里就叫模式比较。
无论是运用模式比较策略还是运用竞争性解释策略,在技术上
时序逻辑是一个基本逻辑,尤其是如果事件的演化是以时序为条件的,
那么在案例分析中,时序就是一个重要逻辑,也是事件发展演化的基本逻辑。
来看例子,比如项目人员的能力变化,时序就是 必须的条件,经过一段时间实践后的能力
如果比之前的能力强,就证明项目活动对能力的提升可能有影响。
时间序列是案例分析的基本问题,再比如吸毒人员的社区矫正, 看起来是程序性的,一步一步的。
但在程序的背后,还是时序逻辑。程序性
指戒毒人员需要先进行生理戒毒,然后才能进行心理戒毒,不能反过来看。
尤其是针对鸦片类成瘾人员的戒毒,无论采用 什么方法都需要先帮助他生理戒毒。
在案例研究的分析研究阶段,如果希望从案例研究得到结论,得到确证,
那么就需要运用其它来源的数据进行校验。
如果是嵌入式的多案例研究,还记得前面的分类,对吗? 就是类型四,
除了在多个案例之间进行模式对比之外,还可以在一个 案例的内部对嵌入式的分析单位之间,进行模式比较。
由此获得的模式还需要在不同案例之间得到验证, 获得证据链的支持,举例子,
个体在某一方面能力上的变化,与个体整体能力的变化之间一定有关系, 否则就观察不到能力的变化。
可能力的变化,真的是来自于项目实践的影响吗?
如此在整体能力变化与某个方面能力变化之间的关系上,要么是
同构的,就是项目实践对部分能力的提升,与对整体能力的提升之间,在模式上是同步的。
要么是异构的,就是项目实践对部分能力的提升,与对整体能力的提升之间,
在模式上并不同步,或者就是项目实践在部分能力提升与整体能力提升之间,
完全没有关系。如果从部分案例中获得模式, 可以在嵌入式的多个案例中获得验证,
那么这个模式就是有效的,可靠的, 在多个案例之间,对事物之间的关系模式进行验证,就是复证。
重复一遍,复证就是从一个案例或者部分案例获得的模式, 在其它的案例中,试图求证。
不仅指在案例作为分析单位的层级求证,也指在嵌入式
的案例中,次级分析单位的模式,在不同嵌入式案例中去求证。
如果案例有限,
如果案例的模式在时间的序列上是重复发生的,那么也可以 在同一个案例中把不同时序的过程,
看作是不同的案例,对事物之间的关系模式,在不同的时点上进行求证。
总之,检验模式的普遍性,是证明模式有效可靠的方式。
到这里为止,同学们有了一些研究的感觉没有? 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模式总是令人激动的。
下面我们把这一节的内容做一个小结。
对案例数据的质量评估,可以采用同类数据的质量评估方法。
具体评估方法,在每一个调查方法中都已经讨论过了。
对案例数据的分析,最直接的就是复证方法。
如果多个案例都证明某个事物之间的关系模式, 恭喜你,这个模式就具有了一定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案例分析的具体技术,主要是模式比较、竞争性解释以及逻辑分析和判断,
同学们在课后,可以把自己的数据拿出来,如果适合做案例分析,就可以试试了。
如果不适合,没关系,数据分析的基本思路,在这里已经有了,同学们可以举一反三了。
这一节的内容就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