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面的知识梳理中我们知道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一样,
是运用科学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研究的活动,它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原则
也有自己的特殊性。它的特殊性就在于社会现象的可重复性极差,
由于社会现象的主体是人,人的易变性与变化的快速,是的社会现象极难重复
为此,社会科学家们针对这一现象,创造了一些新的方法,比如就实证研究而言,
用假设检验而不是像在自然科学中那样用重复检验 来检验既有的规律检验将要发生的规律。
既然社会现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那么收集数据的方法是不是也有所不同? 这就涉及到了我们要讨论的社会调查了。
由于社会调查就是社会研究活动的一部分。
因此,再讲社会科学与社会调查的关系之前,我们还有看一看社会研究活动的特点 不同于自然科学的有哪些?
我们知道自然科学的研究它的对象不具备主观能动性,这一点前面已经讲过了。
不仅如此,自然科学的研究者与非研究者之间的区分 是很明显的,不做实验不做探讨就没有发言权。
但在社会科学中则不同,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现象的观察者,你看到的我也看到了。
举一个例子,二零一零至二零一三年期间, 我做了几次全国性的居民对医改满意度的调查,样本呢是概率样本
调查的方式尽可能按照科学的最高要求在做, 多次的研究结果具有交互检验性,很稳定。
不仅如此,我的研究结果与其他研究团队的研究结果也具有交互检验性。
可是媒体就是认为我的研究结果有偏差,认为研究结果与他们的感知相去甚远。
为什么媒体记者可以质疑我的研究结果呢? 是因为他们认为他们自己也是研究者,
稍有科学知识的人都知道感知与科学结论相悖是很正常的。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呢人们常常会忘记这一点,不仅如此, 每个人都还有自己的研究方法。
如果是科学方法当然就可以讨论了,科学方法的基本准则是一致的,这就有了讨论的基础。
可是在日程生活中,人们并不是严格的按照科学的方法 在观察社会现象,在研究社会现象,而是用自己的方法在做研究。
例如,进行有限的观察,甚至根据个体的观察来做推断和应用。
举一个例子,周末,三两个人,不管男生女生凑到一桌然后哟嘿
我们再叫一个人来吧,三缺一,叫他来吧,有一个同学就说,好,你别叫他了,他不回来的。
我们把这作为一种场景,后来那位同学表述的就是一个预测,那么他根据什么预测呢?
根据这位同学过去的表现,来预测在这种情形下,他可能的行为。
日常生活中每一个 很容易根据自己日程生活的观察来对社会现象做出自己的
判断,就像是对那位同学可能的行为作出的判断一样。
我要告诉大家的是从科学的意义上,那四个判断只能说
是根据生活经验作出的判断,具有极大的个体偏好,片面性。
有时候会对社会本身造成不必要的有害的影响。
举一个例子,如果一个非常有社会影响的人,根据自己有限的观察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判断。
譬如说任自强根据自己的观察说楼市将会在未来的几个月之内崩盘,
事实上这是一个证据不足的判断,片面的判断。
它会带来社会影响,有害的社会影响,要么直接影响楼市造成
预言的自我实现,要么呢楼市没有任何变化,造成任自强的社会声誉破产。
总之后果很严重,正因为如此,科学的观察就变得异常重要, 需要按照科学的逻辑、科学的原则、科学的过程
来进行社会现象的观察与研究。
那么哪些学科需要用到科学的方法呢?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是要将社会科学放到更大的框架中来理解和认识。
首先,社会科学与哲学不同,我们讲过着哲学是一种思维逻辑。
不涉及时政知识也不涉及经验现象。
尽管经验性的积累涉及经验现象,甚至有时候经验知识在给定的条件下也是正确的,
它表达了事物之间的关系模式,不过呢, 科学的知识与经验的知识适用的范围是有很大不同的,举一个例子
成功学就只适用于一个人,和家庭环境与成年后性格之间的关系
模式就适用于很多人,无论种族、地域、社会经济发展程度
社会科学需要的是科学,不是经验也不是哲学 这是主要的社会科学。
社会学可以把它理解为研究社会事物间 关系的尤其是社会的基本纽带关系的。
那么其他的那些学科呢,研究的都是特殊关系。
下边是我的理解,或许有些偏颇,应该把八九不离十,差别不会太大。
比如说,经济学就是研究社会关系的货币表达。
管理学呢就是讨论社会关系的效率表达,比如说分工与组织啊,协调与合作啊。
心理学探讨的是社会关系的个体过程,比如说政局反应啊,
人类学探讨的是社会关系,也是一个基础表达,只是更倾向于亲属关系、
血缘关系,通常我们把社会学看作是其他社会科学的基础学科。
其他的每一个学科都有自己特定的表达模式。
社会学也有它的表达模式,政治学表达的就是社会关系的权利模式等等。
遗憾的是社会科学在科学的道路上并没有取得 让社会满意的成绩。
二零一三年七月十九号,纽约时报有一篇文章,叫做让我们摇一摇社会科学吧。
写得非常好,作者 iii 认为在过去的三十年里,社会科学在进展上非常
有限,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尤其是信息科学的发展 突飞猛进,他认为社会科学不能再保持沉默,保持现状了。
他提出了很多的想法,比如说他建议可以有一些新的学科门类, 比如说生物社会科学啦,
其实目前做得非常多用基因来预测人的行为,他还提出要建立一个网络科学,网络科学其实已- 经存在了。
从社会科学到自然科学到信息科学,现在网络科学的应用范围非常的广泛。
还比如神经经济学, 他观察到过去很多年,人们的经济行为是受情感影响的,受情感支配的。
不一定完全是理性的,神经的影响非常大。
他认为可以用神经本身来做经济行为的预测指标。
还有行为遗传学等等之类的,在这一些学科中,判断事物之间的关系模式
都需要系统的观察。社会调查就是科学系统的观察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
它不仅仅适用于社会学,而是适用于整个社会科学。
还包括对具有社会现象属性的自然现象的观察。
也就是现象的主体具有能动性且变化速度极快的现象,比如说 生态学下面提到的几类自然科学。
上面的讨论让我们知道了社会调查是社会科学中 科学脉络上的一个内容。
对社会科学研究而言,他首先是收集数据的方法,比如说春运。还记得我们前面有一个假设,
在控制交通距离的条件下,人们对交通工具的选择是人们支付能力的一个反映。
因此选择不同类型交通工具的人群在社会中有着不同的地位,
假设我们要针对这个假设收集数据来检验上面的假设,我们怎么样来收集数据呢?
显然我们不能随意去收集数据,跑到机场车站随意问几个人问问他们的家庭收入就了事。
收集数据首先需要有一个知识体系,
把交通工具的选择与社会地位关联起来,是社会学的知识体系。
还记得我们曾经说过中医与西医对人体的知识。
那也是知识体系, 面对春运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如果没有知识体
系,就不知道该如何入手来收集数据。
我们之所以要问人们的家庭收入,就是希望看
家庭收入不同的人群,是不是就选择需要不同量级支付的
交通工具,因此社会调查首先是从学科的知识体系出发
观察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找到从社会现象中观察什么的方法
再强调一遍,社会调查是观察社会现象的方法,不要知道观察什么 需要有学科的知识体系作指导。
因此,社会调查就不简单的是调查了,而是有目的的调查。
其次,在知道了要观察什么之后,还需要 对需要观察的维度找到合适的测量方法。
测量就是对需要观察的变量的属性进行量度,
是测量变量的程序性方法,是整个观察阶段的一个特殊时期。
也是一个特例,如果要对社会调查下一个简单的定义,那就是社会调查是对社会现象的观察。
不过这个定义呢容易引起误解, 我们知道观察什么需要学科知识的引入和指导,而具体的
测量,又需要探究现象的属性,才能找准合适的工具, 这样,调查就不是一个简单的测量了的,
而是研究如何收集数据的一个方法体系。
如何收集数据,实际上,就是一门学问。
举一个例子,在我主持“中国家庭跟踪调查”项目期间,
我们就在研究人们怎么回答问题。我们知道提问与应答是社会调查中的一种测量方法。
举一个例子,我提了一个问题,
应答者不知道怎么回答,但他碍于面子还是给出了应答。
这叫什么?叫不真实的应答,随便应答。如果,访员见到了受访者, 不是让受访者应答,而是东扯西拉,
说完了,访员根据自己对受访者的了解,凭自己的印象,替受访者作答,
这种特别的方式,显然用“替达”已经不足以概括。
我给了一个归纳,叫“臆答”。
这样的方式算不算作弊?理论上,不算作弊。
为什么?他见了受访者,也大致聊了各种情形。
不过他记录的答案,不是受访者回答的答案,而是他, 设想受访者回答的答案。所以我们叫“臆答”。
对这样的应答,之前是没有发现的。我们在计算机辅助调查中发现了这种现象。
这就是对收集数据的方法,及其遇到的问题的一个研究。
再比如应答率。应答率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后面讲问卷调查的时候还会讲。
应答率是检验收集数据方法很重要的一个指标。比如说, 应该访问100个人,却只访到了90个人。
问卷的应答率,只有90%。
假定,一封问卷有200道题, 我们回收到的问卷当中,200道应答的问卷当中,
平均只回答了170道题。这个时候,我们就用170除以200, 我们就得到了,问卷访题的应答率。
由于应答涉及到应该回答的样本数,
而,确定应该回答的样本数,又是一个很复杂的事情。因此, 应答率的确定,
并不简单。简单回顾一下,社会调查。第一,它是收集数据的方法。分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观察。第二个阶段是测量。实际上,整个收集数据的阶段,都可以被叫做观察。
同时,他也是一个研究如何去收集数据的一个研究领域。这里,我们举了两个例子来做说明。
第三,它也是一种方法论。研究人类如何去认识自身的方法论。
前面我们说,社会调查就是对社会现象的观察。
这是抽象意义上的观察。与第二部分我们要讲的,具体的观察技术,是有区别的。
那么到底观察什么呢?我们要观察的其实很简单,前面已经讲过了,就是两个东西。
一个是,社会现象的自然属性;一个是,社会现象的建构属性。
现在听起来似乎有些抽象。如果把两个属性放在具体的研究中,
就清楚了。比如,观察受教育程度与收入之间的关系。
用年龄、性别作为控制变量,这就很具体了。
年龄和性别是观察对象的自然属性。
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是观察对象的建构属性。
那么哪些是可调查的,可观察的呢? 理论上讲,可观察的都是可调查的。
那情感是不是也可以观察?是。
我们能观察到人们的情感变化。只是,要测量群体的情感,还是比较困难的。
现实里就是,可测量的就是可调查的。
大家都知道,测量是一个发展过程。
我们需要有非常高明的智慧,来发明一些, 可用于测量的方法和工具。还是举例子。
春运。哪些可测量,哪些可观察。
简而言之,调查,在一定意义上,完全不等同于,
随意的聊天,随意的提问题,随意的拍照片,随意的抄数据,随意的同吃、同住、同劳动,
不等于这个。调查的背后,一定要有学科知识的引导; 和指导。调查,
是系统性的搜集科学数据的方法。
如果把社会调查放在整个社会研究的框架中,那么, 社会调查就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
不仅如此,社会调查本身,也是一个有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的学问。
而对于入门者而言,社会调查更多的, 则是社会科学搜集数据的方法体系。通常我们理解调查,
认为,调查就是一个方法体系。
更加实际一些,社会调查,就是搜集数据的方法。就是观察社会现象,测量社会现象变量属性- 的方法。
下面,我们对这一节的内容做一个小结。
通过对社会科学特征的讨论,让我们知道,社会科学是整个科学体系的一部分,
遵循科学研究的原则。社会科学的知识来源于对社会现象的科学研究,
不等于经验,也不等于哲学。社会现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社会调查,是针对社会现象特殊性的,搜集社会现象数据的方法体系。
也是具体的方法。当然,社会调查不仅是工具,也是被研究的对象。
这一节的内容就到这里。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