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先從第一個問題開始。
我們先就孟子的<知言養氣章>的思想內容進行一個分析。
中國文化自古以來,基本上認為人的身體是
有它的不完整性的,但是可以經由努力而從不完整臻於完整。
那麼人的中國的思想,古代的思想認為人的身體從不完整會變成完整的
一個關鍵就是由於氣的流動於身體之內。
我們知道「氣」這個字是最俱有中國文化特色的關鍵字,以故
美國哈佛大學偉大前輩學者史華茲 Benjamin
Schwartz,在他的《中國古代的思想世界》 這一部書《The
World of Thought inAncient China》這本書裡面, 他就說,如果有一個字是無法
翻譯成任何西方語言的字,那麼在中國文化裡面那個字就是「氣」。
我們知道中國文化可以說沒有一個地方沒有氣,傳統醫學講血氣,
從春秋時代以來,《左傳》裡面我們就看到,
一個御醫一和是以血氣不暢、
血氣不通來解釋人這時候以致病的原因。
中國人講文章講究文氣、中國人畫畫講究
氣韻生動,南朝謝赫所謂
畫畫的六個方法,叫做謝赫六法,特重氣韻生動。
傳統的學說特別注重
仁氣,比如說馬王堆出土文物裡面就有仁氣、 理氣、
義氣這一類的名詞。
傳統的中國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往來講究義氣,《水滸傳》裡
我們看到花和尚魯智深說:「洒家送你
到滄州」這一種義氣,這個氣可以說,中國文化與社會的
最重要的關鍵字。
那麼,可是自古以來,中國人認為人的身體有它的不完整性,
身體的器官有賴於身體其他部分的器官,尤其是人的心的指導。
我們要注意這個心它不僅是指
一天二十四小時跳動的心臟,它更是指
一個道德價值判斷的根源的心,所以它有兩面。
就要有賴於心的指導,那麼或者是身體以外的力量,如荀子講的禮儀師法之化
的約制,我們的身體才能夠趨於完整。
那麼這種流動性的「氣」貫通於人的「心」,也就是意識;
與人的「形」,也就是它的形體,而使我們身體成為整合性的整體。
所以孟子講「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孟子又要講觀
「夜氣」。
宋明理學家有提出各形各色的各種氣論。
17世紀日本古學派大師伊藤仁齋,
いとう じんさい,以下日本的
儒家思想界氣論成為一個主要的主流,
從仁齋,從じんさい開始,就說「蓋天地之間,一元氣而已」。
19世紀末的山田方古,他對他的弟子們對明治維新有很大的影響,やまだ
ほうこく 說:「天地萬物一大氣」。
他用氣一元論來理解《孟子》。
古代的中醫強調的
使「身」與「心」有他的聯繫性與貫通性。
好的,
在剛才以上所講的那樣的文化史的背景裡面,我們再來
掌握孟子<知言養氣章>的思想內容。
知言養氣章非常地豐富,那麼我們可以聚焦在幾個關鍵字。
孟子他說:「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知言是什麼意思?我們知道朱子這樣解釋。
他說所謂知言,就是知理。
朱子又說:知言,正是格物、 致知。
如果你不知言,那麼天下很多的邪詞、
淫詞、 詖詞、 遁詞你就沒有辦法正確地掌握。
你以為是仁的,其實它不是仁;你以為是義的,其實它不是義,那這樣的話你怎麼能夠
養浩然之氣呢?這是《朱子語類》裡面朱子回答他的學生的語言。
我們可以說呢,從知言這個關鍵字阿,
我們理解到朱子他是以知識活動來理解孟子的
以知言為中心的德行之學。
我們在這裡先事先 開宗明義先起個頭,然後我再回到孟子,才會再回到朱子來。
第一個關鍵字是知言。
孟子<知言養氣章>第二個關鍵字叫做,不是公孫丑問他嘛,說「你阿如果做了最高的
政治領導人阿,請問你會不會動心?」 那麼孟子說:「不會,我四十不動心阿。」
然後在那裡孟子和公孫丑展開了非常一來一往非常精彩的對話。
孟子說「四十不動心」,這也是第二個關鍵字。
孔孟都是以四十歲作為人生的關鍵年齡。
孔子自己講他的生命的跳耀四十而不惑,那麼惑這一個字,
漢朝人的理解是「惑者,動也」,就說到了四十後就不動了。
那這跟孟子講的「四十不動心」的這個動字是可以互相發明的。
那麼孔孟都注重人的心的自主性與自發性,
他們都強調,一個人到四十歲就應該達到
不動心的生命的高度,這個令人想起美國總統林肯
也就是解放黑奴的那一個林肯,他說一個人到了四十歲以後,他要為自己的容貌負責,
好像有一種古今互相發明的效果。
第三個關鍵字是公孫丑的回答,說
「夫子如果四十不動心阿,那你超過當代的勇士孟賁太遠了。
」 這個關鍵字是「夫子過孟賁遠矣」。
這裡涉及古代中國文化裡面的「勇」這個概念。
自古以來,中國人講「勇」是分成兩種,一種是血氣之勇,
一種是道德之勇。
就是一言不合,血濺三尺,這是血氣之勇;
那麼道德之勇呢,就是那種開發內在的精神的
復原,使人可以上下與天地同流,用孟子的話。
孔孟他一貫致力於
以道德理性來轉化人的生理的原始的生命力,
使我們的生命成為一個充滿生機的意義之網。
這個意義之網,我是用已故20世紀
偉大的文化人類學大師,Clifford Geertz,
吉爾茲,Clifford Geertz說呢,人呢就好像一隻蜘蛛這樣。
這個蜘蛛自己織了一個網,那個網
裡面呢,它四通八達,可以捕捉黏在它的網上的昆蟲。
他說阿,那個所謂那個網,人所織的
那個文化的網,是一個 web of meaning 是一種意義之網。
意義之網就是文化,它這一個隱喻實在是用得非常地好,我把它引用來
講孔孟思想中的生命是充滿著生機的一種意義之網。
第四個關鍵字在孟子的「知言養氣」說裡面,就是裡面就是「養」這個字到底是什麼意思?
我們知道「養」這個字,在古代的字書《爾雅》裡面就已經出現、
那麼在《易經》的《說掛傳》裡面:「萬物皆致養焉」、
《尚書》也有「政在養民」、《詩經》有「遵養時晦」
《論語》裡面也保留這種自古以來的傳統意義的「養」。
那就是「今之孝者,是謂能養」,「養」就是給父母飯吃 這樣叫做「養」,那這是傳統的意義。
那可是到了孟子呢,完成了一個「養」的意義的翻轉,讓我們再讀一下《公孫丑上》第二章。
「敢問夫子惡乎長?」曰:「我知言 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敢問何謂浩然之氣?」 曰:「難言也。
其為氣也 至大至剛。
以直養而無害 則塞于天地之間。
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
是集義所生者 非義襲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於心 則餒矣。」
公孫丑曰:「敢問夫子惡乎長?」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敢問何謂浩然之氣?」「難言也。
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閒。
其為氣也 配義與道;無是,餒也。
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則餒矣。」
「以直養」我們注意,是以正直
來養它,所以不是傳統意義的給人飯吃那一種「養」,而不要
傷害它,那麼這一種氣就會塞乎天地之間,令人想到 文天祥《正氣歌》:「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
而且這一種氣呢,是要靠那個義跟道來加以支撐,
這種氣如果沒有義跟道的配合,那它就會萎縮掉。
他又說,孟子又說,這種氣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
不是隨便亂抓的而取之也,是要你啊,要「集義 所生」。
那因此這裡就有一個第二層次的關鍵字,到底「集義」作何解?這我們等一下會講。
孟子的「養氣」說開啟了「養」這個字,在中國古代的思想史上
的一個意義的「內轉」,我稱為inward turn,突顯了
「養」這個字作為儒家身體哲學的功能性
概念的豐富意義。
孟子主張以理性來轉化人的原始生命,
把我們生理意義的「氣」轉化為具有人文理性內容的「浩然之氣」。
所以孟子講的「養氣」,在很大的意義之下就是指「養心」,而且這個「心」
不是去追求
宇宙的客觀真理,例如E=mc²那一類的
認知心,而是一種道德心。
那麼孟子所講的「養」相對於荀子來講,是一種順取的進路,
是孟子鼓勵我們要培育仁義之心、
鼓勵我們要「集義」以「養氣」。
相對來講,我說這是相對,實際上孟荀也有很多共同的界面。
那麼荀子所講的「養」可說是一種逆襲的工夫。
荀子強調,要外在的「禮義師法之化」
荀子勸學,那麼荀子強調,要以
後天的文化來矯治人與生俱來的這個生命的傾向。
他說這種傾向就會「流於惡」,孟子的「養氣」說在古代中國有
他的氣論的發展史上有它重要的地位。
在孟子之前,「氣」固然如我過去所講,具有四種不同的徑路,
但是「氣」在孟子之言,都是屬於自然世界
而不是屬於人文世界,它不具有道德價值的內涵到了孟子講的「浩然之氣」
的這種「氣」,這種新意義的「氣」兼具自然與人文的雙重內涵。
<知言養氣章>有另外一個重要的關鍵詞,那就是「踐形」。
這是孟子具有原創性的一個名詞。
孟子說「形色,天性也,惟聖人然後可以踐形」,就是說
我們生成怎麼樣,我們的臉孔我們的身體,這是天生的。
但是呢聖人這種修養到一定高度的人,可以把這種內在的
修養,把它外顯化,這個叫做「踐形」。
也就是說精神可以把精神加以身體化,
並且可以把身體加以精神化。
孟子主張「仁義禮智根於心」,
仁義禮智這種價值判斷是根源在你的內心深處的,「其生色也」,然後你表現
在你的臉孔、你的肢體上面,「見於面 盎於背,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
你的那個行住坐臥,你的那個外表就看出了你這一個人
的高度跟深度,這個叫「踐形」。
因為孟子呢把人的生命分成「心」、「氣」、「形」三個層次。
他強調人要養心才能養浩然之氣,然後才能達到踐形的境界,
從而從個人的轉化完成世界的轉化。
而從個人的轉化到世界的轉化有一個「自我」與「世界」接觸的平台,那就是身體。
身體是一個人精神的載體。
所以孟子講的那個「踐形」,就是講身體受到了這個精神修養的轉化。
具體地來講,孟子<知言養氣章>在
中國古代思想史的意義可以分成以下四點,
第一點是,孟子強調人
的原始生命完全理性化之後,就呈現出一種綜合的生命力。
第二點,孟子主張人的生理活動必須
接受理智的指導,這個就是孟子講的
「志至焉,氣次焉」的意義。
第三點,孟子的「知言養氣」說的那個「氣」,既屬於存有世界意義
的自然世界,又屬於創生意義的文化世界。第四點,正是孟子他賦予「氣」
以道德的以及論理的內涵。
整體而言 孟子以上的那個「知言養氣」說,那個
非常能夠印證20世紀的一個英國
重要偉大的學者,中國科學史大師李約瑟 Joseph Needham 他所指出的,說
中國古代的思想有一個特質,那就是這個在於「有機體論」,就是organicism。
孟子的「養氣」說其實 與這種「有機體論」是這個密不可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