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
当然文章的开头呢还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写法,我们呢在书中给大家举了很多例子.
这里呢不一一讲了,比如 我们在书中提到了可以用赋比兴的方法.
可以用赋陈的方法,像这个共产党宣言是吧,大家都知道一个幽灵一个共产主义的幽灵在
欧洲徘徊啊,像这样的句子你什么时候读到都会一下子觉得欲罢不能啊。
还有的呢是用断言的方式,
这个做法我们在书中给大家举得例子是布尔曼的法律与革命,但是呢,
从我最近的阅读来看我觉得休谟是特别更擅长用这种方法的啊,大家看
推荐大家去读休谟的《政治论文选》,那么他里面的许多文章 都是比较短小精悍的。
政论文章但是呢都是也是标准的学术文章啊,都是提出问题表明观点然后加以论证。
那么他常常开篇就是用这种论断的方式,
他的典型的行为方式就是没有什么比这个问题更重要的之类的。
没有什么比这个更严重的了,没有 什么比这个更独特的了等等,大家想如果你讨论这个问题
是独一无二的,是卓尔不群的, 比所有问题都重要,那当然就是重要的,是不是?
也就是如果你敢于开始就表明你要研究的问题是最重要的, 那它的重要性也就无需再论证了。
还有一种就是用对比啊,我给大家举了这个寂静的春天作为例子,其实呢这样的手法也有很多。
如果同学们能够在一开篇的时候表明某种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巨大差异,
那么你对这个现实问题的研究也就会变得格外重要。
还有呢,我们用大量的篇幅给同学们讲了用起兴的办法
来写一篇文章,我这呢再把这几个例子稍微给同学们讲一下。
为什么要重点讲这一点呢?是因为实际上啊,一篇文章
的开头部分尽管我们强调他所承载的功能 主要是说明问题和问题本身的重要性,
但是呢它对整个文章的意义不限于此, 它是整篇文章的开头,是文章的起笔。
如何切入一篇文章,到底从什么点上去开始,
它所包含的学问要远远比问题以及问题的重要性 更多。
如果你文章的开头写好了,你把第一句话写好了把第一段话写好了
那后边很可能长江大河滔滔不绝,你会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但是如果你开头写不好,开头就写得很别扭的话,
那么后面的文章也就会变得非常纠结,所以呢我们不光说文章本身要承担着
内容上的功能同时它还有形式上的功能,它要保证整个文章
能够一气呵成非常顺畅的写下去。
我们一直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甚至要 说好的开始至少对于学术文章来讲是成功的一多半儿。
那么怎么切入一篇文章呢?这真是一个很大的学问。
自从我教这门课我就特别喜欢读文章的开头, 拿到一篇文章我就回去琢磨它的开始是怎么写的。
当然著名的文学作品都有很出色的开头,是不是?我看到网上
好像是翻译过来的啊,有国外的 记者吧可能总结了一些什么著名的十大开头,二十大开头,
有很多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比如说托尔斯泰的 安娜卡列尼娜的开头啊,大家都知道,是什么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用格言式的开头,还有 前一段很火的,是吧,百年孤独啊,所谓百年体,
多年以后怎么怎么样,这样的开头非常多。
可以说是千变万化,文章的开头部分最能体现一个作者的风格。
我们这里呢给大家举三个例子,
很有典型性,第一个例子呢是孟德斯鸠的罗马盛衰原因论。
我们在书中呢也给大家讲了这个例子,孟德斯鸠大家都知道啦, 我们学法律的都知道他的名篇,论法的精神
也是最早被翻译到中国的 政治学著作,最早就有严复先生的译本,那么现在呢也有多个译本。
不是我们法学,可能是所有学科 都共同尊崇的理论经典。
那孟德斯鸠呢在论法的精神之前呢写过一篇,
写过一本小书叫罗马盛衰原因论,这实际上
是孟德斯鸠的成名作,那么这篇文章的开头呢就非常有特点, 孟德斯鸠是怎么写的呢?
他说在考虑罗马城的起源时 不应当把我们今天看到的城市拿来和它相比。
能和它相比的只有克里米亚的那些城市, 因为它们是为了收藏战利品,牲畜和粮食而修建的。
罗马的主要地点的古老名称都是由于这样的习俗得来的。
大家看啊,这样的开头非常的别具一格。
本来他要写的是罗马的政治史,讨论罗马盛衰的政治原因,
特别是罗马盛衰的军事影响。
孟德斯鸠的基本观点是因为罗马的盛衰都是和它的军事 帝国主义联系在一起,而他的这种军事帝国主义又和他的
政体结构,和他的民风联系在一起。
但是孟德斯鸠不是从
人们的政治活动开始的,也没有写任何一个
罗马的历史故事,我们知道罗马的历史故事丰富多彩,引人入胜。
孟德斯鸠是从什么开始的呢?他是从罗马的建筑开始的,他是从罗马城的
建筑风格开始的,他的这样的开头
表明了什么呢?表明了罗马城的特点它是一个军事重镇,
它是罗马人军事征服的堡垒,
所以它的功能乃至它的名称都与此相关。
而我们现在的城市是什么样子?
现在的城市都基本脱离了它的军事功能,我们看现在的城市都没有围墙了,是不是 现在的城市更多的是一个
生活商业的聚集地,但罗马城与此不同,而罗马城的这样一个特点,
罗马城鲜明的军事特点实际上就引出了 罗马政治,罗马历史的鲜明特点。
所以孟德斯鸠 接着说,尽管罗马城在现在看来已经变得
很小很不起眼了。
它太古老,太陈旧, 已经
看不到它宏大的规模,可是
孟德斯鸠说从罗马的建筑物上面立刻就能看出它的伟大来。
这些营造物不仅在过去,就是在今天 依然也能使人对于它的强大产生一种最为崇高的念头。
它们都是在国王执政的时期修建的,那时人们已经开始建造 这座永久之都了。
罗马的伟大, 罗马城的伟大,不是在它建筑规模的宏大上,而是
因为它承载了罗马的历史,是因为罗马
这个国家的伟大使得罗马城 变得伟大,是因为罗马这个国家的
帝国伟业使得罗马城成为了永久之都。
所以才有了我们今天说的这个话,叫条条大路通罗马。
这是由于罗马帝国的征服,罗马帝国 对当时广阔疆域的统治所造成的局面。
大家看, 尽管孟德斯鸠没有一句话直接写
罗马的历史,但是他却 用非常引人入胜的手笔将
研究的主题和盘托出。
就像就一条罗马的道路一样把我们引向了罗马城,引向了罗马的历史
这真是一篇杰作啊!
我们可以想见这一定是这位作者深思熟虑的结果啊。
这样一个开头体现了孟德斯鸠的匠心独具。
而我们下面要讲的这篇文章的开头呢,
篇幅要远远比《罗马盛衰原因论》为小,它只是一个即席的演讲。
但是它的开头部分缺具有同样的风采。
而且我要说它是对《罗马盛衰原因论》的 模仿和致敬。
这篇文章是 美国大法官,我们现在也许可以说它是美国
法学界和司法界公认的第一伟大的大法官,
奥利弗霍姆斯所写的,叫做《约翰马希尔》 是以美国历史上另外一位大法官
命名的,在霍姆斯之前,人们
会认为约翰马希尔是美国第一重要的,他对美国历史影响 最大的大法官。
那么这个 演讲呢,是霍姆斯他在任麻省最高法院的
法官的时候所做的。
那么当时是1901年的2月4日。
那一天呢是约翰马希尔就任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的一百周年纪念日,那我们就知道
那是1801年的2月4日,约翰马希尔成为美国 联邦最高法院的大法官。
那么当时呢,有人提出了一个休庭的动议,马希尔呢,对不起,霍姆斯呢 做了这样的一个即席的演讲。
那么他的开头是怎么说的呢? 霍姆斯写到:法院大街向南,
穿过熙熙攘攘的、 同我们一样关注着今天以及各自事务的人流,
我们的目光可能会落在屹立在麻省大街尽头的那座深灰色小楼上,
像一座不祥的礁石,它切割开涌动着 奔向远处峭壁般高耸的灰色大厦的商业人流,
但如果我们是法律人,我们会涌起更深厚的记忆和敬畏。
我们记得,就在这座陈旧的麻省小楼内,
詹姆斯奥提斯辩论了协助令案,奠定了美国宪法的基础之一。
大家看霍姆斯也不是从
约翰马希尔本人写起的是不是,他也是从一座建筑写起。
在霍姆斯的笔触下, 这座小楼 是很不起眼的。
霍姆斯在行文当中形成了一个对比。
他说在熙熙攘攘的人流当中, 这个小楼啊
就像一个, 就像一块石头。
它就像 河流当中的一块石头。
而它的周围呢,
它说是像峭壁般高耸的灰色大厦,我们可以想见这个小楼已经被 周围的高楼大厦所淹没了。
从建筑来讲,它跟罗马城一样,已经跟 这些现代都市的宏大建筑无法相比了。
但是它的意义何在呢?也仍然在于它的历史意义。
因为这座小楼与美国的法律史,美国的宪政史关联在一起。
因而具有了重大的意义,因而它变的伟大, 变的令人敬畏。
霍姆斯用这样一个开头隐含地在说明什么呢?
其实这也是他对约翰马希尔德利历史定位。
就从约翰马希尔当初所判决的那些案件来讲,可能已经没法和后来的
美国历史上的这些案件在标的上
在影响的人群上以及社会关注度上相提并论了。
但是他的历史意义 仍然要远远超过此后的所有案件。
霍姆斯正是以这样一个方式来评价历史人物,他认为约翰马希尔
之所以重要,也是因为他对美国的 法律史,宪政史是对美国的现代转型,
美国的国家建设以及美国的 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因此他才伟大,他才重要。
这和孟德斯鸠对罗马的评价是一样的。
我们看到他们在精神上,
在手法上都具有惊人的相似,而且也都用 非常简洁有效的方式,用一种暗合的方式,
将我们引向了他们的主要观点,他们所要论述的核心问题,
他们所要展开讨论的最为重要的内容。
我们再看第三个例子。
这是苏力老师的一篇文章,叫《这里没有不动产》,这篇文章, 是关于法律移植的理论研究。
但是苏力老师同样没有从法律移植本身写起, 他在开篇是怎么写的呢?
他写的是青藏高原。
或者说是青藏高原它的独有气象。
苏力老师写,仿佛以前这个词都用错了,
只是到了青海西南部,我才知道了什么真正叫做"辽阔"。
辽阔不只是一个空间的概念,而是一种心灵的感悟。
这里属于青藏高原,植被生长缓慢,一旦破坏了很难恢复,
生活在此地的藏民都只能以放牧为生,并且是游牧。
这里的人们的所有财产都是可以放在马背上的。
在当地巡回审判的法官告诉我:"这里没有不动产"。
就在这辽阔的世界,我获得了另一种辽阔——关于近年来 议论颇多的法律移植。
苏力老师没有直接去写法律移植, 但是他所写的每一笔又都是在写法律移植。
苏力老师的核心观点也在于要把法律移植
放在现实的社会空间
和现实的 法律生活当中去加以考察。
当我们把 从国外移植来的制度与理念放到中国这个辽阔的空间,这个在心灵上
和物理上足够辽阔,足够丰富 足够复杂的空间当中的时候,它也会产生格外的意义。
就像我们在青藏高原对辽阔这个词可能有不同的理解一样。
当把那些从美国、 德国、 英国、
法国 日本、 荷兰移植来的概念放到中国语境下的时候也会产生不同的含义。
苏力老师在一开始没有提出他的观点,但是 他在一开始已经在提出他的观点,
这都是 相同的开头,苏力老师的这篇文章
在我看来也是在精神上包括在手笔上,
对前面的孟德斯鸠和霍姆斯的 模仿与致敬。
我们看到他们都有高超的文学手法。
但是我们也看到他都服务于 都丝丝入扣的,强有力的服务于整个文章论证。
这就是好的法学作品。
这是那些味同嚼蜡的 法学作品所不能比拟的,我想
那些作者应该承认这是好的作品,而不应该 通过抹杀好的作品来掩盖自己的无能。
作为学生来讲,就更是如此,我们应该取法其上。
可能最后我们也写不了苏力老师,写不了 霍姆斯大法官,写不了孟德斯鸠
那么好,但是我们可以 模仿和向他们致敬。
同学们可以去想一想, 你怎么去开头,你怎么从一个
具有同样精神, 可以服务于你整个文章基本观点的意项写起,
[音乐]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