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贯》是一个什么戏?《十五贯》是一个明末清初的剧本
明末清初的传奇剧本,昆剧剧本
可是周传瑛跟王传淞他们演的这个版本
有经过裁剪,有经过精雕细琢
而这个故事在小说里面也有,《十五贯戏言成巧祸》
这是什么故事呢?我简单讲一下
这个女孩子姓苏的,苏戍娟,她跟她的养父一起过活
不是她的亲生父亲,养父,尤葫芦
她的养父在菜市场卖菜、卖肉,平常吃不饱,赚很少
所以,一对养父女感情很好,可是生活很困苦
可是那一天晚上,她的养父很晚都还没有回家,这个女孩就很担心
哎呀,我父亲怎么这么晚还没回来?会不会有什么意外?
结果到了很晚,她父亲回来了,喝醉了回来
这个女孩就问他怎么搞的,结果父亲开玩笑
其实那天他赚了十五贯钱,可是他跟他的孩子开玩笑
他说:“我啊,我把你卖了,赚了十五贯
明天一早你就要被买主带走了”
说完他就醉倒睡着了,他醉倒了
可是这个女孩想,终究不是亲生父亲
平常感情再好都是假装的,所以今天他竟然把我卖了
我怎么能够被他卖?不知道被卖到哪里去
我连夜逃走吧,趁他睡着了,我逃走吧
连夜,她开了门逃走
她无亲无故,只有一个姨母,住在另外一个县市
她就要独自走到那边去,连夜走着走着
走到前面三岔路口
不知道哪一条路是她姨母家
一看,刚好旁边有一个陌生男子,也走在这边
她就上前问路,就这个人,就这个男的
她就上前问路:“请问皋桥怎么走?”
然后这个男子就说:“刚好我从那边来做生意的,现在我做好了生意
我要回去报账,我也要往那里去,你跟我一起走吧”
于是,一对陌生男女结伴同行往那里走,半夜三更
然后走着走着,天逐渐亮了,天光大亮
回头一听,后面人声呐喊
回头一看,衙役、捕快、公差带了一大群乡民直奔过来
然后他们两个不知道怎么回事
结果衙役上前就把他们两个人锁了
就对这个女孩说,你这个没良心的
你养父对你那么好,你竟然勾结奸夫
偷了他的钱,害死了他的命
那怎么回事呢?那个晚上,这个女孩出门了以后
进来了一个贼
一看十五贯钱,把钱偷走了
偷走的时候,钱不小心掉地了
十五贯嘛,不小心掉地了,惊醒了尤葫芦
尤葫芦大叫一声,那个贼把他杀了,然后贼当然就溜掉了
可是,第二天早上,大家一看,邻居一看,怎么他家门开着
一进来看,他死了,女儿不在了
所以,以为这个女儿一定杀了爸爸
为什么杀爸爸?噢,原来是有个奸夫
所以,这个人非常倒霉
然后,这个男子说:“我从来不认识她,她只是来问路而已”
结果这个公差不管,就往他身上一搜
你带的是什么东西?一搜十五贯
刚好,他出来做生意,赚了十五贯,回去给老板报账
所以,十五贯,一句玩笑话成巧祸
然后,他们两个被抓到公堂上
这个县令,审问案子的县令并不是一个贪官污吏
这个县令审案子的时候,他先不问,他就往那儿一坐
一看这个女的,他心里就在想
这女孩长得很漂亮,可是看起来很端庄
艳若桃李,却冷若冰霜,可见她是装的
艳若桃李的人,通常都会做些不好的事
可是她又故作端庄,她一定内藏奸诈
所以,这个事情恐怕一定是她做的
然后再看那个男的,也是长得眉清目秀
可是一副老实憨厚的样,肯定是装的。他就自己在那边想
所以,这个县令自己在那边想来想去,觉得一切通通都是装的
然后自己觉得想得很对,肯定是你们两个杀的
就把他们两个判了死刑
判了死刑,然后主角就出来,主角不是刚才这一切
主角是监斩官(况钟)。监斩官只是奉命来杀人的
监斩官唯一要做的一件事就是拿起毛笔在“斩”上面画一个叉
然后就可以去斩的
可是这个监斩官拿起毛笔要画叉的时候
这两个人呼冤枉他觉得呼得太真诚了,绝对不可能是假的
所以他这个毛笔画不下去,连着三次画不下去
他决定放下毛笔,把人犯收回监狱去,今天晚上不斩了
然后,我是监斩官,我不斩了,我怎么办?
我要连夜到我的长官那边去,我击鼓把我的长官连夜叫醒,我请求他
你给我半个月时间,让我重审这个案子,我觉得一定有冤枉
那个最高级的长官半夜睡得胡里胡涂的,然后被人家叫醒,非常生气
“你是监斩官,你把他们斩了就算了嘛,你要搞这些东西来干什么呢?”
结果这个男主角就说,“我觉得必有冤情
我们读书人一定要实事求是,一定不能对不起良心”
然后这个高官很生气,可是又被他的诚恳所感动
最后这个高官变成劝他
我以我做公务员,在官场混了三四十年的经历劝你一下
做公务员就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你监斩就斩完了,别的事就你不要管
这样才能够做高官。所以这个高官用这个态度来劝他了
结果主角还是说不行,你就给我半个月,半个月后
如果查得出真凶,那一切是这样
如果查不出真凶,我不仅乌纱帽不要,我的头都给你
结果,这个高官真的被感动了,给了他半个月
所以,半个月后,你看这个主角叫况钟。这个况钟是个实事求是的
而刚才那个县令完全靠自己主观臆测自说自话,主观判案
最后,况钟他就去重新查,然后假扮成一个算命的,测字
然后找到了真凶娄阿鼠,这个名字里面有个老鼠,就是很贼的样子
〈访鼠、测字〉,然后把这个命案给破了
这么一出戏,从艺术层面来讲,他们演得非常好
而且剧本上面,这三个官吏塑造的人性非常深刻
也反映了官场的现实,有它艺术上的高度
可是昆曲哪一出戏没有艺术的高度?
却单单靠《十五贯》能够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
其中必有缘故,对不对?
你要说好戏,到处都是好戏
这个戏为什么能“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呢?
就在于它很意外地配合了当时中国共产党的政令
当时毛泽东宣布我们不能主观判案,我们要科学判案
要客观查证,要实事求是
所以,毛泽东的政策是如此
然后这个戏呢,他们本来在南方演
在南方演也没红了,他们这个戏整个就是很寥落
然后竟然被浙江那边的文化局局长看了
看了以后就觉得,这个戏好像有点文章可做,然后就做了点文章
帮他们又改剧本,又把他们带到北京去演
然后这批演员也不知道干嘛的,就胡里胡涂的,反正我就演戏就对了
然后有一天在北京演完了以后,谢幕完到后台以后
人家就来宣布说,“你们不要卸妆,有人要跟你们合照”
他们就想不到是什么人
结果后台就来了一个人,来跟他们握手
他们一看,毛主席笑得好开心,问说,“你们这是什么戏啊?”
然后说我们这是昆曲
有这么一种戏啊,好戏,一定要把它恢复,一定要把它振兴
于是,这个戏在中南海然后演到北京,“满城争说《十五贯》”
整个京城的人都来看《十五贯》,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
那一刻,昆曲是好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