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問題呢,我們要先回顧先秦儒家「仁政」論述的提出
與中國思想史上「仁」學的內涵。
我們知道在上一講我們講「仁」
這一個關鍵字,是《論語》裡面出現最多
一共出現 105 次。
那麼從孔子在 《論語》裡面對回答弟子的問題
對「仁」討論的非常多。
我們可以說,就是在孔孟的手上 對於「仁政」這一套論述
做了最詳細的發揮。
正如二十世紀蕭公權先生所講 說,孔子講仁,其實已經將道德
人倫、 政治熔於一爐而冶之
他把個人、 自我 家庭、 國家加以貫通。
用什麼來貫通呢? 我們可以說他是用「道德政治」的理想來貫通。
那麼孔子所
最早揭開的「仁政」的理想,那麼孟子
更有進一步的發揮。
其實「仁政」二字作為一個名詞
正是在《孟子》這一部書 首次出現。
孟子政治思想裡面的「仁政」,它是以 「仁心」作為基礎的。
孟子遊說各國的國君
常常鼓勵他們要發揮他們內建於心中的那種 不忍人之心。
那麼你只要把你那個不忍人之心 發揮出來,你就可以實踐不忍人之政。
在孟子的用法裡面,所謂「不忍人」三個字是指 不忍心看到別人痛苦。
那麼這種 「仁政」是以「仁心」作基礎,有「仁心」才能有「仁政」。
從我們現代 哲學的觀點來講,孟子這一套政治思想的論述
他是每一個個別的人,人不分男女 老幼,地不分東西南北。
你只要你是人,你就有那種不忍人之心。
這是一個顯然是一種「個人的觀念論」。
可是 孟子又主張,你只要能夠 擴充,擴充這兩個字是孟子的字眼。
你只要能夠加以擴充,那麼所有的社會上的人都會跟你一樣
具有這一種「不忍人之心」。
孟子不是見梁惠王嗎? 那梁惠王有一點不好意思地跟孟子講,說我不好意思我
喜歡聽音樂。
孟子說,無妨啊,你與民 同之。
孟子問他說,獨樂樂,與眾樂樂,孰樂? 你是自己聽音樂比較愉快呢,還是跟很多人
一起呢比較愉快?那梁惠王說,這還用講嗎,當然是 跟眾人比較愉快了。
那孟子說,這就對啦,你就與民同之。
就與民同之,就 擴充這種觀念來講,我們可以說孟子
的政治思想又是某種形態的「社會的觀念論」。
孟子在戰國晚期,爭城以戰,殺人盈城,爭地以戰
殺人盈野,那這樣的一個戰國時代,他對當時的
實際的現況非常的憤怒。
他說 善戰者服上刑。
孟子的這一套「仁政」的論述 是具有一種「反事實」論述的特征。
所謂「反事實」 論述是什麼意思呢?那就是從孔子以降
歷代的儒家學者常常 美化他們心目中的黃金古代。
那麼這個理想中的黃金古代尤其是 以三代為他們最高理想。
據說那是一個由 聖君賢相所統治的時代,三代那就是指夏、
商、 周。
孔孟 常常美化三代,然後以
指出古代實際上曾經這樣講過。
所以孟子講說 這一套「仁政」論述不是他自己隨便講的。
他說,其實以前的先王 實踐過,所以仁政王道就是先王之道。
孔孟常常美化古代的實際狀況。
然後用來對照他們所處的 春秋中晚期、
戰國時代的 狀況,然後想要
指出今天的時代應該這樣走,我們可以說他們是以
古之經由今美化的「實然」,要來矯正、 要來對照、 要來指引 今。
孟子所期想的 所藉助的這一套身負理想性的
「仁政」政治思想,從我們現代哲學的觀點來講
它是當代語言哲學家 George Lakoff
所謂的一種「慈愛 父母模式」的一種道德政治。
那麼,其實 過去的胡適之先生
就曾經講過,孟子的 「仁政」思想深深地具有母性
思維的特質,充滿了分享。
剛才我講過與民同之嘛, 統治者愛聽音樂就應該與民同之。
充滿了 分享,充滿了包容,充滿了同情、 責任
等作為他的「仁政」的核心價值。
那麼剛才我們講 孔孟政治思想中的「仁政」理念的提出
那他核心價值就是「仁」,所以我們現在 在從中國思想史宏觀的視野
來對於「仁」的這一個 概念的內涵再做一個整理。
在中國思想史上,「仁」的 涵義大概可以區分為四種類型。
第一種是,歷代很多思想家他以「仁」
作為我們身心安頓的場所。
那麼這個 比如說,孟子講,這個仁是人之
安宅也,這個仁叫我們可以住的那種房子一樣安宅。
那麼第二種類型是作為 生生不已的價值判斷能力的「仁」。
《論語》裡面我們得到,有子曰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你可以想象那種先秦孔孟那裡 認為你的生命如果有所本
你的道就會源自內在 不斷地生出來。
這一種生生不已的價值判斷能力 能夠判別是非這種能力,也稱作「仁」,這是第二種類型。
第三種類型是作為社會倫理的「仁」。
自古以來,仁者 人也,就是兩劃那個「人」。
那在《中庸》裡面也這樣講,仁者人也,就是
二人之為仁,這一點啊清儒
阮元發揮最多嘛,就是人與人相與之際
作為一種社會倫理的「仁」。
第四種呢則是作為政治事業 的「仁」。
其實在春秋的早期, 我們在《左傳》在《國語》,比如說在春秋
早期有一個人叫做富辰,他就講說「仁所以保民啊!」
那麼孟子也講「保民而王」嘛,這個要
保護你的人民,你才能夠王嘛,做統治者嘛。
那麼在《論語》裡面我們看到 這個孔子的學生問他「仁」是什麼?那孔子說呢
「仁」呢就是修己以敬。
那學生再問, 修己以敬,只有這樣嗎?他說「修己以安人。
」那這個學生還不 滿足,他說只有這樣嗎?孔子說「修己以安百姓。
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
」 修己以安百姓的「仁」就是作為一種 政治事業的「仁」。
我們可以說前面第一種 第二種類型的「仁」是「仁」仁學的內在範疇。
而作為社會倫理與政治事業的「仁」 是屬於仁學的外在範疇。
現在我們再宏觀一下 這個仁學內涵的發展。
在春秋時代的文獻裡面, 「仁」這個字含義還沒有完全確定下來。
比如說在《國語》 這部古籍裡面所看到的「仁」這個字,
基本上是「愛」的意思,或者「愛」的引申義。
在《國語》的<周語>我們讀到「仁,文之愛也。
」 「為仁者,親愛之謂仁。
」 我們在<周語>也讀到「仁,所以保民也」,基本上是取
這個「愛」的這個意思。
在《國語》 裡面有很多這一類的這個用法,「為國者, 利國之謂仁。
」「殺無道而立有道,仁也。
」 《左傳》這本書中的「仁」的意思
和《論語》裡面的「仁」的意思非常相近。
前輩學者屈萬里先生有一篇研究,他曾經說
《左傳》的作者可能是受到
孔子的仁學 論述的影響。
好,那麼剛才 我說《左傳》和《論語》裡面的「仁」是相近,
那麼在《論語》那裡呢是怎麼樣呢?《論語》啊 全書一共有
58 章講到「仁」。
「仁」這個字一共出現 105 次。
孔子啊 每一次回答不同的學生有關「仁」是什麼
這一個一樣的問題的時候,他的回答都不一樣。
那麼孔子並沒有進行一個 柏拉圖式的、
純理念的 理型的一種論述。
他也是不是進行一種亞里士多德式的三段論。
相反地,孔子是以具體的行為來解說 「仁」的內涵,並且以「愛」為核心。
在<里仁>篇裡面我們知道孔子說,「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 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在<衛靈公>篇我們讀到,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衛靈公>篇 「民之於仁也,甚於水火。
」在<顏淵>篇裡面, 仲弓問「仁」,我們看孔子怎麼回答,他說
所謂要做到仁者呢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如果這樣的話呢就可以啊 「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了。
」 以下在<子路>篇,在<陽貨>篇,孔子的回答莫不是指向
具體的行為,而不只是進行一種 抽象的概念的論述。
我們可以說 這個與其說孔子是在跟他的學生論「仁」,
不如說孔子是強調「仁」
的行為如何受到「仁」這個價值理念的滲透
從而轉化他的生命,落實在他的日常具體行為之上。
所以孔子是講,是在要求為仁 指引他的弟子以為仁之方,而不是
對「仁」下一個定義。
在《論語》裡面我們看到有大量的這一類的對話,孔子告訴他的學生 「泛愛眾而親仁」。
樊遲問「仁」,孔子只有兩個字「愛人」。
他和子貢討論「仁」的時候,
子貢原問題的提法
是說「博施於民,而能濟眾」這個怎麼樣呢?這樣的話可以算作「仁」嗎?孔子說啊,
哪裡只是「仁」而已,他這個簡直是聖人的境界了,連堯舜都不一定能做得到。
他說,所謂「仁」,仁者這種人,這種東西呢,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 而達人。
」因此那種巧言令色的人,我看他這個「仁」是很少了。
那 作為孔子的私塾弟子的孟子,
在《孟子》這部書 34685 個字裡面呢,
孟子講到「仁」,多半的含義也都是以「愛人」為主。
「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 「仁,人心也。
」「仁者,愛人。
」 這是在孟子學裡面的主流論述。
那麼孟子說啊, 「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
」從來沒有一個人 他是一個仁者,但是他卻丟棄他的 雙親而不管的。
孟子講,「仁之實,事親是也。
」 所謂「仁」的最核心的東西是什麼呢?
在孟子看來不外是承侍你的父母。
「親親,仁也。
」那麼孟子呢 以「愛人」來說「仁」,這是 跟孔子是一貫的。
確實, 他可以稱,孟子可以自稱是孔子的私淑弟子。
如果我們說 在中國思想史上的仁學思想,
第一個高峰是先秦孔門。
那麼我們可以說第二個高峰 就是南宋朱子。
在公元 1173 年,朱子 40 歲的時候
撰寫了<仁說>這一篇偉大而深刻的哲學論文。
那麼<仁說>這一篇文章,最重要的要義是在第一段。
它第一段一開始啊就引用程顥 明道先生的話,「天地以生物為心者也」,
這是明道先生的話,然後接著他說,朱子的話「而人物之生,
又各得夫天地之心以為心也。
」所以講到那個心 的那個內在的特質呢,
「故語心之德,雖其總攝貫通,無所不備。
」這個 心哪,是通貫在宇宙間、 人世間的每一個角落,它無所不備。
但是 「然一言以蔽之」,但是一句話來講啊,就是「仁」 這個字而已。
「請試祥之。
」我這個 試著更詳細地來分析。
「蓋天地之心,其德有四。
」天地啊 的心啊,它的特質啊有
元、 亨、 利、 貞,而元是最重要的,元統亨、 利、 貞。
元亨利貞我們知道是出自《易經》嘛。
那麼朱子就講啊,這個
運行的時候呢就有「春、 夏、 秋、 冬之序。
而春 生之氣無所不通。
」春是最重要,然後這個宇宙的這個
元亨利貞啊,春夏秋冬啊相應來講呢,人的心也有四個特質。
那就是「仁義禮智,而仁無不包。
其發用焉,則為愛恭宜別之情,而惻隱之心無所不貫。
」 然後以下進一步論述。
我們可以說啊 這個在「仁義禮智」這四德裡面,
是到了從 宋儒以後,我們可以說從這個北宋
二程先生以後呢 特別到了朱子才把「仁」
跟「義、 禮、 智」加以區別
而突出來,成為在「義、 禮、 智」之上
的一個人生而具有的美德。
當代學者李明輝教授曾經這樣說,他說呢朱子的<仁說>啊
包含了四個 面向的秩序。
首先,他指出在存有 的世界裡面啊有「元、
亨、 利、 貞」,這個存有論就是 ontology。
這個存有論,這是存有論的秩序。
那麼在這個 自然界呢則有「春、 夏、 秋、 冬」,這是 cosmology, 是一種宇宙論的秩序。
然後「仁、 義、 禮、 智」呢 它既是存有的,而又是倫理學的秩序。
那麼「愛、 恭、 宜、 別」呢,它既是 倫理的,又是心理的秩序。
他把「仁」,把這四種不同的面向的秩序
融為一爐而冶之,這是朱子<仁說>這篇論文的
義理開展的這個架構。
那麼儒家這一套仁學的論述啊,它的
基本重點啊是在具體的「仁政」的政治措施, 而不是在於「仁心」的深入挖掘。
我們看到 從公元第
11 世紀以來,從北宋的歐陽修
李覯、 政治改革家王安石、 12 世紀
的陳亮陳同甫、 葉適葉水心,
到清朝末年的譚嗣同,他們 講這個
儒家的這個「仁政」啊,全部是落在具體的政治措施 之上來講。
我剛才舉了這些人啊,都是宋代 功利學派的思想家。
那這一套儒家仁政論述啊 東傳以後呢,在日韓地區引起很大的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