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这一次呢,我们讲 中国古代的相对化悖论
惠施呢
这个先秦名家的代表人物
之一,这个他提出了历物十事,就是关于事物的
十个断言吧,断言。
其中第一个断言 叫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我们可以把这个断言 看作是惠施给『大一』和『小一』所下的两个定义
相当于分析命题。
据此推知 毫末不足以『定至细之倪』 还有东西比它更小。
天地不足以『穷至大之域』 还有东西比它们更大。
『至大无外,谓之大一』 这个『至大无外』这个『大一』呢,实际上是很难达到的
至小无内呢,谓之小一 所以这样的『大一』和『小一』呢
实际上都在某种意义上呢,都是一种极限 极限状态,只能无穷逼近,不能真的达到
所以我们实际达到的呢,都是比这个『大一』『小一』
这个比较下面的单位。
那个毫末 不足以定至细之倪,还有东西比它更小
天地呢,不足以穷至大之域,还有比它们 东西比它们更大。
它们啊,它们都是通向俩极限 过程中间的两极端。
大一 是那个极限,这个小一是
往里走的极限,大一是往外走的极限 所以毫末呢,不足以定至细之倪
天地呢,不足以穷至大之域。
它们都是 通向极限中的步骤阶段,步骤和阶段
山与地卑,天与地卑 山与泽平。
尽管『至小』和『至大』之间
有绝对分明的界限,因为它是两个不同的极限,分取两端
但世上万物的高低差别呢,却具有相对性
例如高山上的『泽』 就有可能与平原上的『山』一样高,甚至更高
这是因为: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
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
知天地之为稊米也,知毫末之为丘山也 则差数睹也。
所以 这个啊,很多东西呢,都取决于我们的视角
我们在这哪个角度来说话,我们站在哪个角度来说话
假如高原上的泽,与平原上的山呢
那可能高原上的泽,还比平原上的山高呢,还不止是平
还不只是平,这个呢,天与地卑
那你跑到喜马拉雅山上的那个看天 结果你再来个阴云密布的
这个时候来在某个低洼地来看的那天啊,那也许 这个天与地卑,山与泽平。
所以,一切 都取决于我们的观察位置,我们的视角 这些呢,这些差别
取决于我们的观察位置,取决于我们的视角,具有相对性 具有相对性。
日方中方睨 物方生方死。
这是历物之意里面的 这个第四个命题。
这个命题啊,似乎在强调,宇宙中 变化的恒常性。
世上万物呢,无时无刻不在变化 太阳刚中午,即已开始西斜。
事物刚产生 即已开始走向死亡的历程。
所以,变化是恒常的 一切都在变,一切都会变
只有变化本身是恒常的,恒常的
这使我想起了古希腊哲学家 赫拉克利特的说法:一切改变,一切皆变
无物常驻,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在他看来,世界呢,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
按一定的尺度燃烧,按一定的尺度熄灭 事物的更替变换是一物取代另一物
火的熄灭是空气的诞生,而空气的死亡是水的诞生 变化是恒常的。
恩格斯说啊 恩格斯评论说:这种原始的、 素朴的,但实质上正确的世界观
是古希腊哲学的世界观,而且是由赫拉克利特最先明白地表述出来的
一切都存在,而又不存在,因为一切都在流动
都在不断地变化,不断地生成和消逝 所以呢,惠施说的
和赫拉克里特说的,没有什么 本质的差别。
说法的不同,意思呢 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实际上是同一个等级,同一个层次的
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 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
这是历物十事里面的 第五个命题、 断言。
我们可以这样来解释 同一个属的事物有共同的特性
同一个种的事物也有共同的特性 但这两组共同性质是不同的
这叫『小同异』。
任何事物之间都有相同之处 那任何事物之间呢,也有不同之处
任何事物之间既相同又不同 这个呢,可以叫作『大同异』。
而『大同异』和『小同异』也不同 『大同异』和『小同异』也不同,因为看问题的视角
这个区分的标准等等不同
我还可以这样 来解释这个历物十事,就是上面一个命题
世上万物既有同一又有差别 自其同者视之,物我齐一,天地一体
自其异者视之,每一个事物都不同于其他事物 都永远处于变化的过程中。
故有这样的说法 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这是莱布尼茨说的。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赫拉克利特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这是所谓的『大同异』,至于世俗
所谓的彼物与此物的相同与相异 则是『小同异』。
显然,『大同异』不同于『小同异』 它们之间的差别是视角、
立场、 观点、 境界的差别 那惠施历物十事,历物之意里面,第九个
命题,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
先秦时期的常识是 中国是天下的中央,当然那时候的中国和现在的中国概念是不一样的
中国是天下的中央,燕南越北
燕南越北即华夏民族聚居区则是中国的中央
而这个论题则断言,燕北
越南才是天下的中央。
那此话怎讲 晋朝史学家司马彪给出了合理的解释
对吧,为什么燕之北越之南是 这个天下之中央啊?我们通常把它当作
边远之地了,当作边疆嘛 边远之地,蛮荒之地当时。
司马彪解释说 天下无方,故所在为中;循环无端
故所在为始。
由于时空是无限的 故你所在的任何一个时空点
都是时空的一个中间点,都是它的中央
这是对时空无限性的 最好注解。
为什么时空,时间是无限的? 怎么说明时间是无限的?好,
时间无限呢那就是这个意思, 那呢你所在的时间就是时间的中央。
因为在你的前面有无限的时间, 在你的后面也有无限的时间。
而你在它的中央。
正因为是无限,所以 任何人取的那个时间点,
都是时间的中央,由于空间是无限的, 前后左右每一个方向都无限,
因此任何人取的那个空间点都是空间的中央。
我认为啊, 这样的说法,天下无方,无所在为中,
循环无端,故所在为始也。
这是对于时空无限性最好的注解,最聪明的注解。
最聪明的注解,由于时空
是无限的,所以任何人所取的任何一个时间点,
都是时空,时空点, 都是时空的中心点,中心点。
这是对时空无限性的最好注解。
这个, 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揭示了 历物十事里面,一个带有伦理意味的断言,
你看为什么从那些断言, 那个,自己同者,视之万物一体,天地为一,万物一体。
那既然万物之间的差别都是相对于某种视角的, 如果我们采取一种宇宙的视角,
或者有一双上帝之眼, 所有那些差别呢,都doesn't matter,都无关紧要了。
甚至都能够消失不见。
物我齐一,天地一体。
既然物我齐一,天地一体 所以了,你就应当泛爱万物,
因为爱他人,爱他物, 就是爱你自己,就是爱你自己。
在某种意义上,这个,是的,
是的,我们现在呢,人生活在
自然界中,生活在动物界中,人把
自然界破坏得一塌糊涂,
自然界里面包含动物界,你把动物界
都有些动物赶尽杀绝,那样呢,破坏生态平衡
所以呢,你人呢,生活在一个不和谐的自然界中呢
也会遭受自然界的惩罚,你也活不好,所以在这个意义上,
爱自然,爱动物,爱环境,
就是爱我们自己,爱他人,更别说爱他人了,
你不爱他人呢,这个 你一个人,这个高高在上,
过着像天堂般的生活,这个呢,过得这个
花天酒地等等,这个然后呢
其他人呢,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你想,你的天堂般的生活能过安稳吗? 能过安稳吗?所以我们
不仅要追求,我们即使从自私的角度出发,
从自私自利的角度出发,也要爱他人。
爱他物,爱自然,爱环境。
不然你自己活不好。
所以这是即使从自私自利的角度出发, 当然我们可以取一个更大的视角,
来出发了,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等等等等。
好,我大致同意了以下的评论,
就是这些悖论啊,先秦时期特别是, 这个惠施的这个
历物之意啊等等,还包括以前谈到的 先秦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那些悖论,这些悖论
表达了,这里写错了啊,表达了某种怀疑 或许可以把它们理解为,对墨、
儒、 法家的反动 墨、 儒、 法家试图将名的指称固定下来并加以标准化,
以此呢达到操控百姓的目的。
这些悖论指出,无论大小、 面积 高度、
方向、 位置还是时间, 它们的标准和度量都是相对的。
其中一些呢集中在度量 如何随观察者位置的改变而变化,其他一些命题呢
指出了时空的无限可分性, 它们与芝诺悖论呢不无相似之处。
这个说法大致可以成立吧。
这是,好,这一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