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这个以下两讲呢 我们再讲一些其他的有关决策和合理行动的悖论。 这些呢 我就基本上只是叙说这些悖论 不对它们做深入、 细致的分析 说实在的,说实在的,对这个一类悖论的理解呢 就是对有关博弈、 决策、 合理行动的悖论的理解 就我个人的知识来讲,我是 理解的不是特别好的,是研究的 比较的不深入,比较的不深入的,实事求是 决策悖论呢经常源自于 相互冲突的价值评价,当考虑相互 竞争的选择的时候,常常会有相互冲突的得与失 决策悖论常常与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 得失冲突有关,以至从不同的观点来看 不同的参与者会胜出。 在这些情形 下,那些相互冲突的评价中的一个必须服从于另一个 或者干脆为了一个而被牺牲掉,或者两个同时被放弃 决策悖论呢由于与 20 世纪的中心课题之一——合理性 rationality 有密切关联,在 20 世纪哲学中发挥着特别突出的作用 第一个,投票悖论,亦称"选举悖论" "孔多塞悖论","阿罗悖论",最早由法国社会学家 孔多塞提出,后来由美国经济学家 Arrow 在《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一书中,对它做了进一步研究 该悖论表明:在某些情况下 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会导致自相矛盾的结果 这个这个悖论有多种版本,下边是其中一个版本 你看啊,我们现在考虑三个人 三个人就是一个简单多数,能不能选出一个多数 来,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弄出一个多数来。 你看啊 张三,李四和王五三个人共同面对 A、 B、 C 三种方案 每个人呢对这三种方案的偏好 排序如下:这个呢一认为,这三个方案中啊 A 优于 B,B 优于 C,李四认为 这三个方案中啊 B 优于 C,C 优于 A 好,王五认为这三个人里面 C 优于 A,A 优于 B。 你看啊,它让这三个人 能够按照他们的,能够选出一个 最好的方案吗?我们来看啊 可以看出其中两个人认为 A 优于 B,张三认为 A 优于 B 王五认为 A 优于 B 两个人认为 B 优于 C 张三认为 B 优于 C,李四认为 B 优于 C 另有两个人认为 C 优于 A 这个呢李四认为 C 优于 A,王五认为 C 优于 A,在这个群体中 你看啊,两个人认为 A 优于 B,两个人认为 B 优于 C 两个人认为 C 优于 A,在这个群体里面呢 这个这个这个这个无法在 A 和 B、 C 三者中 排出优先序,选择一个。 也就是若要在 A、 B、 C 三者中 做选举,选一个的话,无人能凭多数票胜出 无人能凭多数票胜出,选不出来 选不出来。 后来 在分析该悖论的基础上,阿罗提出了著名的"阿罗不可能性定理" 他认为,如果在一个相当广阔的范围内 对任何个人偏好排序的集合都有定义 那么,把个人偏好加总为社会偏好的最理想办法 要么是强加的、 要么是独裁的 没有民主,选举了,选出了,选不出来 选不出来,这个呢要么是强加的、 要么是独裁的 这就是选举悖论,选举好像是 这个这个这个这个民主的一种决策手段,选出一个最优的 但是呢在认知主体 的认知和利益冲突的情况下,有可能选不出最优的 没有最优的,没有最优的,没有多数人认为最优的 那怎么办呢?你非得要这样吗? 那就是最后的结果就是强加的,或者是 就是有某个政治强人出来,他就是独裁的,他说了算 这个呢所以,选举的 结果呢最后这个悖论呢 就会导致强加和独裁。 与选举的初衷呢 是矛盾的,这是选举悖论。 这个悖论怎么分析呢? 这个留给大家吧。 诺斯悖论 这是由这个 美国经济学家 Douglass North 提出来的 诺斯呢是新经济制度 学的,新经济学制度学的创始人,他开创性地运用新古典经济学 与和经济计量学来研究经济史问题 由于建立了包括产权理论、 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在内的"制度变迁理论" 他于 1993 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简单地说 诺斯悖论所说的是没有国家权力办不成的事 但是国家权力本身在很多时候 又是造成很多麻烦和问题的根源 没有国家权力呢 这个这个这个这个利用国家权力可以办成很多事 但国家权力本身又会带来很多的麻烦和问题 这就是他的悖论。 该悖论表明由于垄断特权 和阶级利益的限制,社会利益最大化与统治者利益最大化 在很多时候的选择倾向是不一致的 社会总体利益的最大化 和统治阶层利益的最大化 这两者不一致,而国家权力掌握在统治阶层手里 它呢这个这个这个要让统治阶层的利益最大化 因此就会对于社会大众的利益带来某种损害 带来麻烦、 带来问题。 这个呢因此 它是许多麻烦和问题的根源,但是没有国家权力又不行 国家权力没不行,任何社会呢没有国家权力 这个参与和运作呢,那那那无政府状态呢,那 更可怕,更可怕。 所以呢有的时候有这样一种说法,坏政府呢 无政府状态呢是比坏政府呢 有的时候是更好的一种状态 那无政府状态更可怕,你看啊现在那个 那个那个伊拉克 中东有很多国家的状况印证了 这句话。 原来那个萨达姆统治时期 至少,当然他有很多腐败,有很多 专制、 有很多独裁,也可能有的时候会随便杀人 但是美国把萨达姆推翻之后 在那伊拉克的那个这个整个社会乱成一锅粥了 乱成一锅粥了,处于无政府状态,或者有政府,政府统治范围很小 不太管用,所以呢人们原来至少每天都活着 每天都活着,活的好活的差嘛,每天都活着,并且还活的还可以 活的还可以。 现在呢今天活着,明天能不能活着就 那都不知道了,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整个国家完全失控等等。 国家权力不能完全没有 但是国家权力本身又会带来很多的麻烦和问题,这就是 这个诺斯悖论。 这个从现实角度考虑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充分发挥国家权力的积极作用 避免和限制消极作用。 通过宪法和法律制约政府, 额,原来我们有三句话,权为民所用, 权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等等等等,有同志 第一句还要加上一句权为民所赋, 额,权为民所赋,你有什么权力呢要让 是由民众赋予的。 既然由民众赋予,民众可以剥夺 额,你搞得不好呢,民众可以通过某种程序可以把你那个 把你的权力给剥夺掉,必须有这样一个,那个我们不能设想 一个政府啊,那些官员都是高尚的,都是道德的,都是为民谋福利的。 他不谋福利,他不为民谋福利怎么办? 像中国目前揭露出来那么多的高级官员,贪官污吏, 他都为自己谋福利,视整个国家的 民众的利益为于不顾,视法律规则 于不顾,那他去为他自己 和他的亲属,和他的进程, 谋福利怎么办?那这个时候怎么办?我们还是要强调权为民所赋。 既然权为民所赋,那我们就要有办法有权力, 那是民众赋予你的,民众可以拿回来, 民众可以拿回来,那民众当然也要通过法律,特别是宪法的途径 也就是通过宪法和法律制约政府, 制约政府,建设有利于经济增长的意识形态。 创新政府管理体制,等等等等,所以我觉得 额,权为民所赋可能是更根本的。 额,权为民所赋可能是更根本的,就是 这个这个这个既然权为民所赋 在人民不满意的情况下,他可以把权力拿回来。 赋给另外的人,这个这个这个,这个是 挺重要的,挺重要的,中国 如何建立一种长治久安的制度, 上这个呢,政府的运作,政治的运行, 不依赖于这个,不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 上,额,掌握权力的那个人,究竟是 圣人,君子,还是小人坏蛋。 即使他是一个坏蛋,他也不能任意作恶, 有很多的因素制约他, 他想作恶,他搞不成,他弄不成。 这个呢,必须要造成这样的一个境地。 额,为什么有些人一贪污就可以弄几个亿啊? 一个单位的领导人可以,一个单位的小领导 可以拿着他们单位的公积金跑到澳门去赌博, 我们的制度体系呢? 我们的制约机制呢?怎么,那钱又不是他的,他想拿走就拿走。 其他的整个系统的运作呢? 所以,必须设立一种这样的制度,即使是一个坏蛋上台, 他想作恶,也不那么容易作成, 有很多的制约因素, 捆住他的手脚,他想干干不成,想干干不成,当然,当官 这个这个这个这个,当官的人 不愿意这样,这个你,好多东西捆住他了呢,他好多事做不成。 但是也许效率呢,会不那么高, 但是比较安全保险,比较安全保险,这就是,也就是我们 在两种因素之间平衡,一种是效率,一种是安全、 可靠、 公平、 正义, 等等,这个之间呢,怎么取得一个 这个这个这个必要的平衡,你比如, 额,一个君子圣人上台, 那可能他又有效率,也估计公平正义,额,等等。 这个这个这个也有,但是这 只是一种碰巧,只是一种偶然。 我们把我们整个制度设计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 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所以我后面还会讲道德 悖论的时候还会讲,我们从人性恶的角度出发, 去进行我们的制度建设制度设计可能更为 可靠和保险。 好,这个就说到这里, 还有理性要求悖论, 该悖论呢源自于真实的优势与表面的优势之间的潜在冲突, 理性要求我们去选择实际上最好的供选方案。 在实际上最好的方案与看起来最好的方案之间做选择的时候, 我们并不总是更倾向于选择前者, 因为实际上最好,但我们没有认知到它实际上最好。 那看起来最好, 我们,我们是根据我们的认知能力呀, 来做出选择的,我们的选择基于我们的认知能力。 然而这看起来最好,我们就以为它最好,我们就把它当做最好,我们就选择它。 额,所以这个呢,在实际上最好和看 起来最好之间呢我们常常更需要选择看起来更好。 在那看起来最好的方案充当实际上最好的方案的时候,我们可能做了非常不恰当的事情。 很可能看起来最好的方案,根本不是实际上最好的方案。 可能是 很坏的方案,可能是很坏的方案。 所以,而理性要求我们去做的 只能是在那种情形下能够做的最好的事情。 那由(5) 这个我们就可以推理,由(2)和(4)可以推出。 理性能要求我们去做的只不过是在各种可识别的现成的供选方案中, 我们会选择那个,我们应选择那个看起来最好的方案。 而(3)表明,这个看起来最好的方案可能并不是实际上最好的方案。 这样呢,这个这个这个 理性要求我们选择的是看起来最好,但呢 理性又要求我们选择实际上最好, 这两个呢冲突,这两个要求冲突, 怎么办?啊,在实际上最好和看起来最好之上。 额,由于我们认知能力的局限性, 我们这个呢,我们常常选择的 是我们认为最好的, 我们认为最好的并不就是实际上最好的。 理性要求我们选实际上最好的,这两个要求呢 相互冲突,不一致,不一致。 那呢,那这几个要求冲突, 那就是(1)和(3),(1),(2),(3),(4)吧,(1),(2),(3)- ,(4) 是条件。 (1),(2),(3),(4) 是条件,这个呢, 构成一个不相容的组合,(2)和(3)是生活中无可置疑的事实,(2)说的是什么呢?- 你看啊, 实际上最好的方案和看起来最好的方案做选择的时候,我们更倾向于选看起来最好的。 额,在看起来,在看起来最好的方案充当实际上最好的方案的时候呢, 我们可能做了不理性的事情,不恰当的事情, 额,看起来最好的并不实际,并非 实际上最好的,可能是实际上比较差的,甚至是最差的。 所以这个呢, (3)和(4)看起来是合理的一般原则, 但(3)呢看起来比(4)更合理一些, 于是为了解决所要讨论的那个矛盾, 我们得到这样一个次序排列,(2) 和(3)呢 它的合理性呢优先于 这个(4),这个呢,(4)呢优先于(1)。 恢复协调最有希望的途径就是抛弃(1)而保留(4)。 尽管(4),(1)呢看起来也相当合理,不过其合理性要低于它的竞争者。 理性要求我们做的不是实际上最好的事情,而是我们确实能够做到的 最好的事情,不过呢,我们也可以把(1)温和化,理性不是要求我们去做 最好的事情,而是要求我们尝试去做最好的事情 嗯,这是理性要求的悖论 还有,胆量比赛悖论 这英文的名字叫,Chicken Paradox,嗯,Chicken 小鸡儿,似乎起源于美国大萧条时,时代 流行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常在未成年人之间进行 胆量比赛,胆量比赛。 有一部电影,叫做《没有原因的造反》 描述了此类情形,两个未成年人高速开车 在狭窄的路面上迎头相遇,每个开车人有两个选择,向右转弯 或者继续向前开以至迎头相撞 由此导致如下的博弈矩阵 你看啊,开车人甲,开车人乙,结局,两个人 迎面开来了,都选择向右转 然后呢,就避开了,没撞,也因为都向右转嘛 胆量都是一样的,都是,所以他们是平局,谁也不比谁更 胆大,嗯,更胆大,我就是不让 撞了就撞了,啊,这个呢胆量比赛。 那第一,第二,开车人向右转 开车乙,乙呢,甲向右转,乙照常开 那呢,这个这个乙更是亡命之徒了,他不怕 他就,他比你,比甲胆大,他就不怕 看你让不让,你不让就撞,撞就撞 啊,显然,乙的胆量比这个甲更大,而乙胜 那反着说,甲选择照常开 乙呢,避开了,向右转,那甲胜 两个人,谁也不让 这个这个,就照常开,就假定,你比我胆小 你比我胆小,俩谁也不让,就照常开,一直到相撞 结果就是相撞,他们也是平局,相撞 但是这个相撞的结果,可能,可能 很严重哦,可能俩人 严重的肢体损伤,也有可能俩人都给撞死了 撞死了。 为了胆量比赛呢,为了显示胆量呢,而撞死 这个呢,好,由此导致,胆量比赛悖论 第一,在进行博弈的时候,参与者应采取提供某种赢的机会的策略 你要争取赢嘛,你们俩比赛呢,要争取赢,还是要赢 在这种情形下呢,只有坚持照常开,博弈参与者才有赢的机会 你胆小先就躲避了,那你还赢个球啊 你,那那不可能赢了,只要照常开才有赢的机会 根据 1,2,1 和 2,两名博弈者 博弈参与者,都要选择赢嘛,所以都要选择照常开 嗯,这样都照常开的结果就是什么?那就是为了赢 而命都不要了,命都不要了,就撞死,撞伤 这个这个,没有任何理性的决策者会冒现实的危险 就是为了赢,冒撞死撞伤的危险 只有通过向右转,该参与博弈者才能确保不发生灾难 所以,两名博弈参与者,都会选择向右转,而 这这这这这,这一结果呢 和之间的有些原则相冲突,你说这俩比赛的时候 都应该采取,都应该获取,尽量获取赢的机会嘛 你现在又说,他们都应该向右转,那就是放弃赢呗 都不去争取赢。 所以呢,这个 6 和 3 矛盾 消解该悖论需要假设 理性参与者,都是理性的或明智的人 这样的人,通常不会为了一个无足轻重的赢,而去以梦,以命相搏 以命相搏。 这是,这个这个这个,究竟是赢重要,还是命重要? 它就是这样一个,这个这个这个,优先选择的问题 好,这是一些 这个,关于决策和合理行动的悖论。 下次我们再讲另一些